↑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浙江崇德的石门镇原来“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

    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为佣,其

    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

    赢”。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江浙一带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B.油坊主招募邻近游民进行生产

    C.油坊的经营方式属于家庭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时期,赵鞅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

    遂,人臣、隶圉免。”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华网《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地方政府改革展现新图景》一文指出:……

    我国宪法确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县、乡三级体制,而目前实行的却是四级行政体

    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

    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回顾历史,阅读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实行郡县两级制

    两汉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下有县、邑等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该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世界文明史•》指出:“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

    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因为

    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

    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

    D.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

    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

    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议会                 B.法院               C.内阁               D.总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

    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

    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

    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

    受其影响)的是

    A.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

    B.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

    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

    确的是

    A. 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 “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

    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约

    D.实施马歇尔计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

    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

    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

    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 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 “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

    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

    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

    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脆弱性           C.自给自足        D.连续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该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

    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

    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

    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

    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说:“中国的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

    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

    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

    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历

    史。”这页“光荣历史”最有可能属于

    A.黄河中下游平原    B.太湖流域          C.海南岛            D.东北平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

    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

    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严格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

    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

    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

    路。”材料论述的是的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

    上,驻军对周围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

    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张二郎就是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

    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A.闲暇时,与妻张王氏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

    B.趁冬日水浅维修本村小清河畔的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

    C.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邸店兑换飞钱筹买耕牛

    D.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中购得一件粉彩花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

    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

    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

    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

    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一

    观点认为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受内外形势发展影响的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

    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

    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

    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

    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

    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

    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

    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

    ——《美国的强盛之道》

    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

    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

    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

    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美国历史上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有?(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

    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8分)

    (3)你认为沃勒斯坦的“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的观点有道理吗?试说明之。

    (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

    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

    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

    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

    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

    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

    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

    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墨子》中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有何特点?到明末,生产方式发

    生了怎样的新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点。(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

    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

    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

    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于隋唐,皆属门第

    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族入主,

    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

    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三: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

    在南北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

    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雇佣租赁)。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

    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

    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

    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1)阅读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谈谈你对“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以及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