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材料反映出严复(    )

    A.主张以进化论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B.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D.批评洋务派存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根据该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时期

    注册公司数

    资本总额

    平均每年设立公司数

    每个公司平均资本

    1903-1908年

    127家

    5122万元

    21家

    40.5万元

    1913-1915年

    124家

    2442万元

    41家

    19.6万元

    A.中小企业数量呈增多趋势

    B.民族资本主义整体上呈现萎缩趋势

    C.中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

    D.民族资本呈现增多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 (    )

    A.是一种僭主政体                   B.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61年,斯•史密斯爵士鄙夷地说:“在英格兰,绅士的名分大大贬低了,凡是无所事事的非体力劳动者,只要具有绅士的举止风度,承担绅士的职责,就可以被视为上等人。”这正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界限被消除

    B.无所事事的非体力劳动者成为绅士

    C.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地位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地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医生”这个内科专家 把这个国家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是,这个病人康复之后,又在1941年12月7日 碰到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医生”对这种病完全是外行,于是它就把病人介绍给“胜利医生”这个外科专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罗斯福新政彻底解决了经济危机

    C.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断了美国经济建设进程

    D.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 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 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 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并简要说明理由。(9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泠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 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5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O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足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 响。(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 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ll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 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 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 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