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5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墨子》        B.《论语》           C.《韩非子》    D.《老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四图反映了浙江省(局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             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源在《筹海篇三·议战》中说:“共计外夷岁入中国之货,仅值银二千十四万八千圆,而岁运出口之货,共值银三千五百有九万三千圆。以货易货,岁应补中国价银千四百九十四万五千圆。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贸易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地位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发了“价格革命”

    C.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D.作者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变法革新思想解放部分乡民的思想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鸡鸭养殖的变革

    C.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普及宣传

    D.西方科技初步改变乡民的传统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2年8月21日的《民权画报》发表了漫画《改头换面》。画中一个站立的人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四肢和躯干是繁体字“拿破仑”。该漫画最适合于          

    A.表明黎元洪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   

    B.概括孙中山暴力革除帝制的意义

    C.指出袁世凯武人专权的政治野心   

    D.剖析溥仪无力对抗共和的虚弱本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①国内战争     ②外敌入侵      ③政治分裂      ④经济停滞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共中央驻陕甘宁边区达十年。下列史实属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

    ①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

    ③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④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布了《开罗宣言》。宣言严正声明:“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中,“台湾归还中华民国”是在1945年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个农历甲午年。以下史实发生于这一年的是

    ①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中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③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④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69年7月,美国取消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限制,取消对中国非战略物资贸易的限制。随后,尼克松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表明当时美国

    A.放弃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            B.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

    C.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打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是

    ①电子计算机     ②航天技术      ③通信技术       ④交通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哈罗德•伊尼斯说:“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摧毁了“权威的根基”,此举

    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②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③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④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亚士的罚金。”有一天某人的葡萄蔓被砍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因他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此案例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带有

    A.习惯法的特征                        B. 公民法的特征

    C.万民法的特征                       D. 自然法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史学家所著的《全球文明史》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目中这样论述到:“欧洲的海上霸权和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路的开通,在世界历史上造成了三个重大后果。其一,为食物、疾病和一些工业制品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其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世界经济,首次将美洲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并为欧洲和亚洲确定了不同的框架。其三……”根据你的理解,省略号部分最合适的表述应该是

    A.“促使哲人们去寻找和发现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B.“一个基于议会理念之上的政治制度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

    C.“孕育了被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的崭新的生产方式。”

    D.“为西方以殖民的方式直接进入世界的某些地区创造了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协调了国家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劳动和社会保险立法,规定了6天工作制,废除在工矿企业中使用童工,工人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和老年保险由国家、雇主和工人共同缴纳等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这些法令主要由帝国议会通过

    B.说明了德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比较强大

    C.反映了当时欧洲工人运动正处于高潮阶段

    D.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艾黎•福尔在《世界艺术史》中说:“他们关注光的交换、色的逃遁所构成的无穷无尽、颤动不已的漩涡,……陶醉于光线的千变万化。”下列作品中体现他们这种“关注”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律要点被印度公众概括为“不须审讯、不要律师、不许上诉”。为了拒绝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

    A.组织了“文明不服从”运动            B.建立了非暴力抵抗基地  

    C.领导了“食盐进军”                D.提出了印度独立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罗斯福在1935年提交的年度国会咨文中宣称:“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民正在经受着陈腐的不平等的煎熬”,“尽管我们付出了话语和行动的努力,但是特权阶层尚未铲除、社会下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为此,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

    ①《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②《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实行大规模救济

    ③《社会保险法》,致力于建设养老金和保险制度

    ④《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美国学者柯瑞•罗宾认为政治恐惧会使我们树立某种特定政治观念的价值。比如说对内战的恐惧,会期望产生对法制的尊重;对极权主义的恐惧,会期望迎来对自由民主的推崇。按照这一说法,下列事件基于对冷战的恐惧的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B.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的建立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D.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的通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阅读《美、德、日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表(1950、1980年)》。从中得出的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国民生产总值(10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1950年

    1980年

    1950年

    1980年

    美国

    381

    2590

    2536

    11360

    日本

    32

    1157

    382

    9890

    联邦德国

    48

    828

    1001

    13590

    A.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逐渐被打破

    B.日本在1980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C.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促使其高速发展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7分)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名

    籍贯

    曾任官职

    《汉书》文摘

    息夫躬

    河内河阳

    光禄大夫

    左曹给事中

    《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

    倪宽

    千乘

    御史大夫

    《汉书·倪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终军

    济南

    谏大夫

    《汉书·终军传》“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朱云

    杜陵令

    《汉书·朱云传》“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后为博士”

    材料二  1200—1500年间的大学可以说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师生享有特殊权利和豁免待遇,即教学权、学位考试权和授予权,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其教学须照固定的规程进行,各科教学都须按照教会审定的课本进行。1500—1650年间,在世俗政权领导之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各地争分夺秒地建设新的教育机构。在1650—1800年间,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原则,旧日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已被学术报告所代替,教授要讲述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就非如此不可。

    ——(德)F·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八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列举的这些人在哪所学府接受了最高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哪些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国教育不断进行着哪些变革?概述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有哪些举措?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分)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  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人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本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30 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4分)

    (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4分)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