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单选题 28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

    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 与宗法观念相通

    B. 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 受佛道思想影响

    D. 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儒道佛三家鼎力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A. 唐文化多元共荣   B. 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 君权的极度强化   D. 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

    A. 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

    C. 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D. 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从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 宣扬人文主义   B. 否定教会神学   C. 反对教会腐败   D. 攻击封建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A. 经济基础的变革

    B. 阶级关系的变化

    C. 对外交往的频繁

    D. 政治上的割据纷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绘画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B. 理学兴起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时代变化,政治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

    A. 中共创立时期   B. 国共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粱启超曾说史学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明确指出,历史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反映客观历史事实,这是新史学的灵魂,对此必须坚持到底、绝不动摇。这表明梁启超治史

    A. 看重史料来源   B. 重视分析史实   C. 力求真是真非   D. 善于借鉴历史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王祯(1271-1368)是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下列发明成就属于他的是

    ①发明水排     ②创制木活字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改进风力水车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先秦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

    B. 兼相爱、交相利

    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 废除罗马教会

    B. 信仰即可得救

    C. 王权高于教权

    D. 简化宗教仪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 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B. 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 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   D. 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 开展民众启蒙   B. 进行社会改良

    C. 推翻君主专制   D. 发起国民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家主权高于“人们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价值和一切意义”、“人所有的一切价值,一切精神的实在只能经由国家而有之”、“个人的最高义务即在安守其职责,作为国家的好公民”。以上文字体现了

    A.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B. 洛克的分权思想

    C. 孟德斯鸠法学理论

    D. 卢梭人民主权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 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 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 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 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时代》周刊将互联网使用者推选为“2006年度人物”。这充分表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一领域的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A. 计算机

    B. 航天技术

    C. 生物工程

    D. 原子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许多新词,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这表明魏源

    A. 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关注西方新知识、新技术

    D.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儒家尊崇“仁且智”,强调“知者不惑”的同时,又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A. 崇尚自身力量反对迷信鬼神

    B. 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目标

    C. 理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相结合

    D. 关注社会和谐崇尚君子风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A. 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B.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D. 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 《春秋》

    B. 《书》

    C. 《论语》

    D. 《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那么,西方文明起源于

    A. 古希腊文明

    B. 古印度文明

    C. 古巴比伦文明

    D. 古埃及文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结构雄伟而笔法秀丽,抽象之美近乎出神入化。下图是其只有17字的名帖《妹至帖》,本帖的字体特点是

    A.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

    B. 笔画简约,线条流畅

    C. 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D. 横平竖直,规矩整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A. 孔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老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A. 《战争与和平》   B. 《格尔尼卡》

    C. 《等待戈多》   D. 《悲惨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强调家长支配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宋明理学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奢侈之风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古代成熟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A. 商代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两晋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该谈话回答的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最主要是(   )

    A. 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B. 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C. 国家统一问题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右图是京师同文馆旧址,创立这所新式学堂的政治派别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而荀子主张“恩惠于民”。这表明三者都

    A. 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B. 体现唯物主义思想

    C. 以民为本、重视民意

    D. 重教化、轻刑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 人情关系

    B. 道德规范

    C. 法制建设

    D. 礼仪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 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 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 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 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

    A. 春秋战国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倡导“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这就是说,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他还强调,提出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③他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先驱,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④。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⑤

    (1) 上述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请写出序号。

    材料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上述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绘画、篆刻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