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这段史料

    A.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

    B.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

    C.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

    D.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D.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受欧洲中世纪思想影响很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法,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民族之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里“民族之统一”的内涵是

    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C.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宗旨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7 世纪和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中国人文资源的逐渐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A.科学发展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18世纪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D.科学的力量已经被滥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末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中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

    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C.苏联对机器需求的增加                  D.苏联是进口机器的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关系逐渐缓和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稳定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加快推动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矛盾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大事记: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英国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大事记:

    法国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二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

    点并简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10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天顺末,许土官缴呈勘奏,则威柄渐弛。成化中,令纳粟备振,则规取日陋。孝宗虽发愤厘革,而因循未改。嘉靖九年始复旧制,以府州县等官隶验封,宣慰、招讨等官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于是文武相维,比于中土矣。其间叛服不常,诛赏互见。

    ——《明史》卷310列传第198

    材料二 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遂至以盗治盗,苗、倮(彝族的一支)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理,皆非治本。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剿夷必练兵,练兵必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

    ——《清史稿》卷512鄂尔泰奏疏

    (1)归纳材料一有关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内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现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钦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美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