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影儿参差,似轻拨天地这一无弦之琴。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韵:“……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他所说的阔远是莽莽一片,亘望无限,是平远向四方的展开。迷远则是平远中所弥漫的梦幻般的境界,迷离恍惚,云雾盘桓,岚气卷舒,水光山色漫衍飘渺,若即若离,愈远愈无,若有若无。而幽远则是平远的极致,即景色空茫,愈远愈淡,愈远愈无,直至画面中最遥远最渊深的所在,此之谓微茫惨淡处、天机灭没处、精澄玲珑处。若总此三远,阔远言其广袤无垠,迷远言其恍惚迷离,幽远言其微妙精澄,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至,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整个画面如一响梦幻,突出世人对世界如梦如幻的看法。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B.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同工。

    C.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C.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轼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比较高。

    D.“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山墨戏”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推崇。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云龙端砚

    陈州赵家为名门,祖上曾做过清初翰林院编修。到赵甲封这一代时,已家道中落,只剩下空空一座宅院。

    但是,赵甲封有一宝砚——云龙端砚。

    端砚是唐宋时期的四大名砚之一,历来为文人学士所珍爱,特别是有眼端砚,更加少见,故被古董行家称为“眼多一个,价高一倍”。而赵甲封家的云龙端砚为两眼砚,且雕刻精美,质地细腻,可谓价值连城。

    云龙端砚外呈不规则的圆形。缺陷部分,琢成圆形花瓣样式,直径约15.5厘米,厚2.2厘米。正面上端有三分之一的宽度,浮雕出山川大泽。川泽过渡自然,浑为一体,云蒸雾绕。在川泽的右边,有一巨龙一声长吟,跃出山谷,去追赶一颗闪着火花飞动的三彩宝珠。龙头与两前爪已经现出,嘴上的髭须迎风飘动,龙身与尾部尚隐于山川之间。三彩珠有黄豆粒大,高出砚面少许,实际上是一顶天然的鸡眼形的玉粒雕成,制砚行话叫作“眼”,有几个眼就叫作几眼砚。此珠不但颜色与砚面迥异,而且天生滚圆,淡青色中又有一个深黄色的小点,宛如鸡眼的瞳孔。珠周围浮雕出四条火焰纹,把珠衬托成一个飞滚的火球。另外,在龙头上还有一个小眼,颜色与宝珠相同。制砚匠师把它巧妙地刻成眼珠,使龙变得格外精神,整体效果和谐生动,充满灵动之感。

    此砚还有一奇,即山川及砚的周边部分都是暗紫色,而中间砚面部分则呈淡紫色,色调差异明显,而且交界处泾渭分明。砚的背面还雕出了大片的流云纹,所以称其为“云龙端砚”。

    在赵家鼎盛之时,极少有人敢打云龙端砚的主意,现在赵家衰落了,云龙端砚便成了收藏家的“追求”和“奢望”。古董商们更是趋之若鹜,四处打探消息,尤其是对赵甲封的行动,几乎已到了监视的地步。

    除去收藏家和古董商青睐那方云龙端砚外,还有两种人对它垂涎欲滴。这两种人就是盗贼与土匪。

    盗贼若想得到宝砚,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偷。防备这种人,只需把宝物放严密就行了。而土匪得到的方法却很多,能使你防不胜防。当然,土匪想得宝砚所需的办法也无外乎三种:一是抢,二是绑票,三是号。三种办法相比较,要数“号”比较文明。“号”就是号物之意。一个“号”字,内里大有学问。比如一座宅院,县太爷说要买了,别人就不敢再伸手。这里既比金钱又比权势。陈州名匪陈三刀就用“号”的手段得到过不少稀世珍宝。

    陈三刀,字兰波,名一恒,出道前是位穷酸秀才,有一年被豫西名匪路老九绑票无钱赎身,便入匪道当了路老九的师爷。路老九死后,他逃出匪巢,本想再发愤求得功名,不想被人揭发出黑道之事,被逼成匪,自拉一杆,在陈州称王称霸起来。陈三刀不但满腹经纶,还有一笔好书法,连绑票送人的帖子皆被人收藏,人称儒匪。他由于爱书法,很喜欢收藏名画和古玩。尤其是对古代名砚,更是爱得成癖。因为他胸中有文墨,对众人皆知的名宝,从不生拿硬抢,说是怕伤了宝物的灵气,所以多用“号”的手段弄到手。当然,“号”的前面是冠冕堂皇,后面却是杀气腾腾的威胁。往往是先放出风声,说是××已被陈大王看中,无论何人用何种手段弄到手,必得孝敬陈大王,否则,百日之内你将有血光之灾!人生在世,平安是福,谁也不愿因一件古玩而落个家破人亡。比如赵家的云龙端砚,它就是价值连城,总比不上一家人的性命宝贵。于是,当陈三刀把云龙端砚一“号”住,像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般,再没人敢向往那方宝砚了。

    赵家败落之后,赵甲封为保住云龙端砚等山穷水尽之时卖个好价钱,整天东藏西放,还觉得不牢靠,生怕盗贼白手拿鱼。现在陈三刀一放风,像是给云龙端砚罩上了一层血光,就是放在大门外也没人敢要了。

    陈三刀放风不久,便派来了人,问赵甲封是否愿意出售端砚,如果想出手,陈大王愿掏银买爱。赵甲封沉吟了许久,说:“既然陈大王想要,那就该让他自己来当面谈价。”

    赵甲封虽是个破落子弟,但脑瓜并不“破落”。他很狡猾地在这里埋了一手,心想陈三刀再凶,但属邪,我赵家虽穷了,但仍是一团正气,自古邪不压正,只要你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来谈价钱,我赵某就敢奉陪。

    可出乎赵甲封意料的是,陈三刀得砚心切,不但来了,而且还是一个人来的。他走进赵府的时候是一个上午,只是化装了一番,一副商人打扮,很气派地走进赵府客厅,要求面见主人赵甲封。平常赵甲封只是听说过陈三刀,可从未见过,一听说来人是陈三刀,面色白了许多,差点儿吓软了双腿。相比之下,陈三刀倒显得毫不惊慌,谈吐高雅,举止大方,扫了一眼赵甲封,笑道:“赵兄不必惊慌,此次进城,小弟未带一兵一卒,只想得到云龙端砚,夺赵兄之爱。”言毕,从怀中掏出一锭金子,放在几案上,抱拳道:“小意思,请赵兄笑纳!”这下,更使赵甲封惊诧不已,因为云龙端砚虽然宝贵,市价也只不过几百两纹银,而万没想到陈三刀出手如此大方,竟拿出沉甸甸的金子来换取端砚。常言说:一金百银。自从赵家败落之后,金子早已成了家人的梦想。你看,现在又回来了,多大的一坨!反正端砚早晚要出手,卖给谁都是卖,何不送个人情,免得放着它提心吊胆!思路一畅通,赵甲封便再不迟疑,跑进密室,取出那方云龙端砚,揭开红绸,交给陈三刀,然后取回金子,算是两清。那陈三刀一接过端砚,顿时双目发光,仔细看了,见是真品无疑,笑了笑,站起身,道了一声谢,便走出了赵府。

    望着陈三刀走出大门,赵甲封才算松了一口气,用手掌托起那锭金子,对着太阳细照,见金光闪闪的,又用舌尖儿舔了舔,一股金味儿,但仍然不放心,到灶房内朝炉火里一撂,点火烧了起来。不想刚烧了一会儿,赵甲封突然闻到一股异味儿,急忙扒出那锭金子,一瞧,早已变成了黑砣砣。

    赵甲封大呼上当,连骂陈三刀不讲义气。正在气愤之时,忽听大门外又有人高报,说是陈大王带着一帮人已到府内。赵甲封一听,如炸雷击顶,知道先来的那位定是一个假货,连呼上当,懊悔得摔头都找不到硬地。最后,赵甲封捧着那锭假金子哭着走到前厅,向真陈三刀诉说了假陈三刀用假金锭骗走了真端砚的经过。陈三刀当然不是笨蛋,一看便知赵甲封所言是实,愤怒万分,一拳砸在茶几上,骂道:“竟有人敢冒充老子的名分,抓住此人,定要碎尸万段!”

    只可惜,来人骗术高明,利用赵甲封对陈三刀的畏惧心理,轻而易举地取走了云龙端砚,实为骗界高手。如此狡诈老练的骗子,连县衙都对他无奈,何况陈三刀乎?于是,云龙端砚失踪一事便成了悬案。

    可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陈三刀死后,云龙端砚突然又在陈州出现。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它的主人仍是赵甲封!

    有人说,当年赵甲封为迷惑陈三刀,故意演了一出戏,保住了云龙端砚。

    有人说,那个假陈三刀是个文物迷,生怕宝砚落到匪徒之手,便提前下手取走端砚,然后又悄然还给了赵甲封。

    真真假假,至今没人说得清个中原委,加上赵甲封一直守口如瓶,直至即将瞑目时,才说出真相。原来真假陈三刀全是陈三刀一人导演的,原因是陈家原也是富户,家道中落后,陈三刀又遭官司,多亏赵甲封的父亲一张诉讼,才让陈三刀免去牢狱之灾。

    ——节选自《孙方友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河南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要数‘号’比较文明”中的“文明”一词属于褒词贬用,具有讽刺意味,揭示了“号”宝物的方式实质上是土匪或官员们依仗恐吓或权势对民众财物更为野蛮的剥夺。

    B.第四段运用较多的文字对陈三刀的来历加以交代,这属于补叙的方法,突出其虽为邪恶的土匪,但因秀才出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赵甲封面对陈三刀“号”云龙端砚的困境,为保全宝物,只能采用“让陈三刀到府上当面谈价”的方式,希望他能知难而退,这表现出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悲苦。

    D.文章介绍具有陈州地方特色的云龙端砚、盗贼土匪获取百姓财物的方法、鉴定金块的方法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样描写传统文化,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E.这篇小说不是凭借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人物关系取胜,而是围绕“真假陈三刀”这个主要矛盾冲突,从容叙事,情节一波三折,具有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神韵。

    2.“云龙端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概括“陈三刀”人物形象。

    4.简要概括本文结尾部分的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试阐述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洞察世事的政治儒家

    李光耀

    在过去的几年里,李光耀办公室的艺术氛围和斯巴达式的装饰令他的来访者称羡。一些与众不同的中国式卷轴,很少修饰。这位新加坡的建国之父第一次搬进这个在二楼的、当时还是英国总督府所在地的办公室是在1971年。作为总理他已经服务6年了。他在1990年隐退,转任总理公署高级部长,后担任内阁资政,但是仍然在同一间屋里办公。

    对李光耀的评述,媒体历来说法各异。1999年《纽约时报》称其为“世界上最聪明,同时也是最得人心的专制者”。麦卡锡如此论述李和新加坡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李光耀就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然而干劲十足。”

    过去,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这种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但是他的论证并没有考察其他专制国家的失败,而首先是建基于新加坡的成功,正如任何一位来访者都能证实的那样,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在对他们自己原则的应用上已经遭遇瓶颈。近年来,李光耀对自己的“亚洲价值观”颇有反思,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然而,在亚洲,新加坡的成功被盲从和简单效仿。亚洲的领导者如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泰国的他信和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都几乎全盘接受李光耀的政治思想,他们那种“经济第一位”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位受过剑桥教育的律师。李光耀曾经为自己的岛国的孤立状态感到不安,然后他就采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2005年李光耀人选《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有影响人物,并位居“科学家及思想家”一组,这位目光锐利的老人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尽管先前人权组织曾经对其威权方式和对宗教的不宽容进行苛刻指责,但是如今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李光耀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出了“新加坡奇迹”。

    李光耀日渐年迈,十年前还做过一场心脏外科手术,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个性:睿智,踏实,决策前深思熟虑,决定后又雷厉风行。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地域政治思想家和分析家,李光耀似乎老当益壮。他一度关心新加坡国民命运的每个细节,包括他们该和谁结婚以及该生多少孩子,如今却很少被自己国家的问题困扰,真正让他关心的倒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来自于伊斯兰好战分子的威胁。

    李光耀是独一无二的,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理性的视野,更独到的是他非意识形态的分析,这将他和其他亚洲观察家区分开来。无论是作为日占期间幸存的黑市商人,还是作为新加坡独立运动中的一名政治活动家,抑或在中越问题上充当中国领导人的密友与美国斡旋,李光耀总是显示出他洞察世事、聪明过人之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光耀的卓越之路经历了长年的历炼。从政将近五十年,李光耀总结出一种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这种方式经常与西方政治所信奉的民主原则相冲突,即所谓“亚洲价值观”,通常被理解为遵从权威和秩序,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他认为过度自由民主,尤其是言论自由,会对经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这位祖籍在中国福建的政治家向《时代》周刊表示,在自己的公众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人是邓小平。而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却感情复杂。他认为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古老文明的复苏,他们的影响将再次渗入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将意味着该地区的巨大繁荣,但同时也意味着力量的争斗。

    谈到中国政治,李光耀认为,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就像邓小平说的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政府正在增加人民民主。村一级的选举还将走向镇区,只要能控制全局,中国领导人将不断试验。

    谈到美国,李光耀说,我欣赏美国社会,但是我不打算在那里长久生活。如果我不得不成为一个流亡者,我愿意选择英国,一个并非那么紧迫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有着可以改变的生活: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打破,分析,然后重新定义,无论可不可能,美国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钱去努力探寻,都能够得以解决。1980年代,当美国看起来似乎要被新兴的日本和德国在所有的制造行业上赶超的时候,我一直都看到美国在修改和重构他们自己的经济秩序。他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那是一种较高级的体制,这才是更有竞争力的。

    正如李光耀所言:“争论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伽利略不去挑战教廷,我们将仍然相信世界是方的,那样的话哥伦布或许还没有发现美洲。”中国和新加坡,亚洲和西方,争论不休,进步不止。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光耀不接受西方文化,他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B.作为新加坡“建国之父”的李光耀被认为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而又干劲十足。

    C.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李光耀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与西方政治的民主原则相冲突,他本身既有儒家仁政的情怀,又有暴君的特质。

    D.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其价值观被周围部分国家接受却带来了失败。

    E.文章通过对李光耀从政经历的回顾及执政理念的分析,肯定了这位如今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对新加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文中提到的李光耀“独一无二”的传奇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3.李光耀为什么采取威权方式?威权方式有何特点?

    4.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他后来又说:“争论是必需了,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你对这种矛盾认识有什么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仁杰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甫事败,缘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①,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颂德)碑下。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地此非万贞何耶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光辅不能诘,心甚衔之。

    天授二年九月,仁杰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理宰相)。未几,为来俊臣诬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牵之?”德寿曰:“尚书为春官时,执柔任其司员外,引之可也。”仁杰以头触柱,流血被面,德寿惧而谢焉。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则天召仁杰,谓曰:“承反何也?”对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故得免死。贬彭泽令。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节选自《旧唐书·狄仁杰列传》(《二十四史精编》线装书局)

    【注】①诖(guà)误:因受他人连累而被查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此非万贞何耶/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B.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此非万贞何耶/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C.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此非万贞/何耶/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D.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此非万贞/何耶/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坐者”中的“坐”指由……获罪,引申为株连、牵连;“为来俊臣诬构下狱”中的“构”指诬陷、陷害。

    B.《周礼》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后世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文中“地官侍郎”中“地官”指户部,“尚书为春官”中“春官”指礼部。

    C.“大周革命”一句中“革”意为“革除”,“命”意为“生命”,“革命”是指(大周)革除旧秩序的生命,建立(大周的)新秩序。

    D.“辟”指君主,“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则天无复辟意”中的“复辟”指使失位的李唐君主中宗复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时,富有仁爱之心,为民着想,尽力为众多的被牵连进越王谋反罪的犯人减轻罪责,狄仁杰的上表呈情,使朝廷特地改变了成命,犯人们得知真相后感激涕零。

    B.虽为地方官员,但狄仁杰有胆略,敢于抗颜犯上。宰相张光辅平定越王叛乱后,纵容部下为祸地方,狄仁杰拒绝配合,且对上司的威胁据理力争,宰相无言以对,只能内心怨恨。

    C.狄仁杰灵活变通而又有原则底线。身陷牢狱后,酷吏威逼,他违心承认谋反,有贪生怕死之嫌,但他不惜自杀来拒绝诬陷他人,令酷吏谢罪作罢,最终以巧计得见武则天而脱险。

    D.狄仁杰与朝中许多官员一样,以匡复李唐社稷为己任,但更注意进言的方式。他从母子之间的情感出发,逐步打动了武则天,最终使武则天改变了主意,召回中宗,立为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

    (2)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代诗歌阅读

    念奴娇·咏荷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注】

    ①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争忍:犹怎忍。

    1.与周邦彦的《苏幕遮》相比,本词描写荷花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    

    (2)杜甫在《登高》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备尝艰辛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一起涌来,悲愁更难排遣。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有“         ”的结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目前我国分销渠道理论研究早已是           了,但在实际运用中效果不佳,主要是欠缺一些定量化的手段和方法。

    ②王老先生摸索捏陶技艺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到          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不再受形象拘束了。 

    ③摄影爱好者借助中远景长镜头拍摄,          地勾画出简约的天地人间图景,传递无限的神韵,并获取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

    A.目无全牛   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B.炉火纯青   目无全牛   出神入化

    C.出神入化   目无全牛   炉火纯青

    D.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目无全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国际权威学者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是否需要恢复五一长假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甚至涉及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不是仅凭网上投票就能最后决定的。

    D.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既有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也面临着反腐败与腐败处于胶着状态的压力,更有不进则退,功亏一篑的风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集权主义的起源其实是人性中的恶,                                。因此,极权主义,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群人的恶的汇聚。

    ①但是,他们在一己的私利面前,麻木,或者假装麻木地成为了一台庞大的杀人机器上一个零件

    ②这一结论,似乎有些牵强,尤其是在一个“人性”泛化得可以解释任何问题的时代

    ③但是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给出的事实与论证却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个观点④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根本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和好职员

    ⑤而极权主义的邪恶,也在人性的恶的参与下,愈发地炽烈了

    ⑥在纳粹德国时期,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人都是十恶不赦的暴徒

    A.②⑤③⑥④①

    B.②③⑥④①⑤

    C.⑤②③④⑥①

    D.②③⑥①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快要迟到的中学生骑车上学,匆忙间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车主并不知情,是悄然离开,还是留下等待车主?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位中学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现场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了一张附有准确联系方式的纸条并说明了情况。

    此事通过微博很快传遍全国,中学生的做法受到网民的纷纷称赞。

    如果你是车主,你将如何回复这位中学生?如果你是称赞他的网民,你又将何如何跟帖?每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车主回复:                    

    网民跟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体标志(不包含文字)。请对其构图要素进行说明并诠释其创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12月,德国女孩图格赛为保护两名被骚扰的女孩而遭殴打致脑死亡。数万人在网上悼念她,称她为“英雄女孩”,德国总统更是称她为“公民勇气的楷模”。可是,事后两位被救女孩却不肯露面,施暴者仍逍遥法外;旁观者在暴行发生时集体沉默,甚至在图格赛昏迷后拒绝提供免费饮水以急救。

    图格赛的故事值得人们反思。“如果正义灭亡,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就失去其意义了。”哲学家康德对人类的这番警告现在仍意义重大。

    请根据以上文字,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