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非选择题 3 题,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 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 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民族、民生

    B. 民权、民生

    C. 民族、民权

    D. 富国、强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论语•子张》说:“子夏曰:‘仁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仁。’”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人本主义

    B. 经世致用

    C. 重道轻器

    D. 积极入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一.性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2、少数出生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 孔子创办了私学

    B. 儒学已成为显学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汉武帝设立太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B.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阅读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性质朝代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59

    上表呈现的变化不能说明

    A. 宋元时期民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B. 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C. 国家逐渐放宽民间办学的限制

    D. 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办书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产品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王守仁的“心外无理”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某同学做笔记时列举的纲要目录,从该目录可以判断该同学所学的历史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强调实用价值

    B. 没有理性思维

    C. 长期领先世界

    D. 都有官方印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林则徐在《软尘私议》中描述北京战后的情景:“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速’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据此,林则徐意在强调

    A. “师夷长技”运动势在必行

    B. 鸦片战争对中国民众影响小

    C. 看到中国封建制度的不足

    D. 清政府极端腐朽已无药可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盟人某省某县某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这句话体现了

    A. 民族资本家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C. 孙中山提出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D. 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  )

    A. 维新思想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马克思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触发

    B. 维新变法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C. 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 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从图案设计中可以看出的正确信息是

    A. 北大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B. 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C. 要遵守儒家伦理道德

    D. 反映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24年,孙中山提出“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这说明孙中山

    A. 思想自由

    B. 民权平等

    C. 民族平等

    D. 机会均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B. “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

    C. 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

    D. “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从2011年末开始,中国相关机构先后发布了2012、2013、2014、2015、2016指导性年度汉字“真”“能”“养”“越”“敛”。近年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都纷纷发布了年度汉字,以一字概括一年。这表明

    A. 汉字逐渐走向成熟

    B. 汉字价值被世界公认

    C. 汉字的蕴意较丰富

    D. 汉字的实用性相对较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面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 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B. 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 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它产生以来就处于争论之中,但它深远的影响有目共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时,我曾在南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1859年)

    材料二达尔文主义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政治上,各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以使物不竞为的。人治天行,不得同为天演。

    ——赫胥黎《天演论•导言》

    材料四嗟夫!物类之生乳者至多,存者至寡,存亡之间,间不容发。其种愈下,其存弥难,此不仅物然而已……人俗图存,必用其人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

    ——严复《天演论•导言•复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阐释达尔文进化论“与时代倾向相吻合”的含义。

    (3)从材料三、四看,严复是否完全同意赫胥黎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据此指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特点及其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于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

    (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   )

    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