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6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7 题,中等难度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6 题
  1.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

    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C.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D.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死后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其棺木外形设计如下图,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这一设计寓意最合理的理解是(    )

    A.卢梭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B.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C.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D.卢梭背叛了基督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李泽厚对某作品曾发出这样的赞美:“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该“主人翁”的原型最有可能是(    )

    A.屈原        B.李白

    C.柳永        D.关汉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质朴真切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

    A.经典力学        B.蒸汽机

    C.量子论        D.相对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

    B.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鼓吹民主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

    A.扶清灭洋        B.进化论

    C.中体西用        D.民主和科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人这样认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此处“启蒙”的主要内容是(    )

    A.民主科学        B.马列主义

    C.实业救国        D.君主立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    )

    A.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C.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上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思想和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代,随着对中世纪文献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已改变把中世纪看作是“黑暗的世纪”、“无所作为的世纪”的观点……在西欧,从10世纪晚期开始,先是教会学校注重传授和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起,然后是对古代科学著作的兴趣所带来的翻译,再次是大学的兴起和围绕自然科学所展开的争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摘编自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有人说“中世纪是一个在黑暗中孕育着希望的时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教会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理性”的理解。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近代科学发展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