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书写 1 题,选择题 5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书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sù 杀。其实,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 lǎng 圆满的启示 呢?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这样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啊!

    ——《朗读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ù( )杀 清 lǎng( )

    (2)给加点字注音。

    萧瑟.( ) 愁恼.( )

    (3)“成”第五笔笔画名称是 。

    朗读以上文字时语速、语调应为 。

    A.平缓轻柔 B.急促高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戏剧人物的评论,他洋洋洒洒、鸿篇巨制几千字,令人敬佩。

    B.小林滔滔不绝、倚.马.万.言.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

    D.元旦晚会上,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

    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A.《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有人用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野草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马说》《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 没有 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 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 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 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 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 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 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 年起就在 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 万欧元的罚款;2009 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 年10 月9 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 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3)孔子曾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做过辩证的论述,他说“          , 思而不学则殆”。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

    (5)品读古代的优秀诗文,古人的高贵心灵,博大胸怀常常令人感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 折腰,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           ”;文天祥忠心感天动地,“人生自古 谁无死?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 才变得病态,耳聋,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 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的乱蛇”。

    ①此语段出自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文段中的“他”是 (人物)。

    ②文段选自的作品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实践。

    材料一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材料二

    (双翘)       (翻莲)

    (1)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以上文字的主要信息。

    (2)班里将举办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准备几句简短的开 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上图是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用“双翘”和“翻莲”两种手势表达了虞姬听到楚歌时复杂的感情。请根据你对京剧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的问题:

    探究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古诗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洽与松泉作四邻,煮茗听雨好留宾。 新桃满径为家业,风月一簾任我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 (2)心乐.之:(        )

    (3)乃记之而.去:(      ) (4)煮茗.听雨:(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卷石底以出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煮茗听雨好留宾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见渔人,乃大惊。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环滁皆山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5.对以上诗文材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字字写鱼,对水的描写不着一字。然而其名写鱼,其实写水,运用了 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

    B.乙诗的“新桃满径”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职业。

    C.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寂寥;乙诗“洽与松泉作四邻”也同样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

    D.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乙诗借具体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自命不凡, 却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6.“风月一簾任我吟”的“任”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 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 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 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 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 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 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 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 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 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 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 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 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 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 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卖伞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 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 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 雨的怀抱里。我呆望这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 推着车子撞破了雨雾。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 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 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 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 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 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 手里却没有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 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 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 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不是我。如果是我,那么我对她 的挂念也还有充分的理由。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 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单选

    11“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12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阅读全文,请你说说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

    (2)第⑧段写道:“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下列句子炼词准确,富有表现力。请从词语或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4)“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请谈谈你对文章

    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诱惑

    文题二:“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的诗句是否让你有些感慨?

    请以“     ,让我怎样感谢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