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 北魏   B. 东晋   C. 西晋   D. 前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A. 顾恺之

    B. 陶渊明

    C. 王羲之

    D. 司马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张骞通西域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玄奘西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 西汉前期就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C.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D. 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遭遇匈奴人,被扣押了十余年,第二次出使时却没有遭遇匈奴人,很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他改变了行进路线,避开了匈奴人

    B. 有大量军队护送,匈奴人不敢进攻

    C.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把匈奴人赶到更北的地方

    D.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友好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回顾历史,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叙述正确的是(  )

    A. 维护了相对的安定,是一种进步

    B. 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退步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民族融合

    D.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不相关的是

    A. 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B. 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 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的意思是(  )

    A. 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B.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和追求

    C. 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D. 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初开通于唐朝

    B. 其路线是从西汉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欧洲

    C. 中转站是大秦

    D. 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1700年前的医学古籍中获取灵感,成功提取青蒿素,使疟疾的死亡率下降了一半,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下列对献给世界礼物的传统中医的认识准确的是(  )

    A. 张仲景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B. 张仲景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C. 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擅长医治流行传染病

    D. 人们为了怀念医圣张仲景,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先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 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 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游牧民族内迁”.“十六国”.“南北朝”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①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入中国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14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发现一处东汉末年古墓群,墓室的形制与北方同期的汉墓相同。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A. 墓葬文化南北一致   B. 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   D. 北方人口向南迁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義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要了解北方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应查阅的古代书籍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水经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顺序是

    A. 梁、齐、陈、宋

    B. 陈、梁、齐、宋

    C. 宋、齐、梁、陈

    D. 陈、梁、宋、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朝时,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皇帝是

    ①唐太宗

    ②唐高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一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正式开辟出来。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一中的“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指什么?这条“路上要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2)观察材料二中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地位。

    (3)在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经济重心南移什么时候最后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有哪些表现?(写2个以上的具体表现)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