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现代文阅读 4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书写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jìn)   挑(xìn) 味同蜡(jué)   鳞次比(zhì)

    B.红(fēi)   旁(wù)  为人知(xiān)   妇皆知(rǔ)

    C.阴(mái)   鸣(háo) 而不舍(qì)    姗来迟(zhà)

    D.猎(shòu)  代(páo) 怏不乐(yàng)   忧心忡(chō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万恶不赦    有例可援    揭竿而起  浩瀚无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坚璧清野    锋芒毕露    家谕户晓   一泻千里   周道如砥

    C.鹤立鸡群    藏污纳垢    暗然失色   油光可鉴   冥思暇想

    D.颔首低眉    相形见拙    沧海桑田   莫衷一事   既来之,则安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受之天也,(胜过)于材人远矣。(王安石《伤仲永》)

    B. 菊之爱,陶后(少)有闻,(周敦颐《爱莲说》)

    C. 余立侍左右,援疑(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 潭西南而望,(北斗星)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巴巴地等待小鸟孵出来。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不可理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的几句话,恰当的语序是(   )

    ①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②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

    ③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

    ④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

    ⑤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⑥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A.⑥④②①③⑤                  B.⑤④①③②⑥

    C.⑤③①⑥④②                  D.⑤④②①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一句话的谓语和宾语分别是(  )

    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A.我    背影           B.看见   马褂

    C.看见   背影           D.我     马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为报倾城随太守,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孟子两则》)

    C.蒹葭采采,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周南·蒹葭》)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C.“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D.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下列选择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围城 》。

    B.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D.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选文第三段画线部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3.“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于“愧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作者对外表不美、甚至有点丑的老王的同情、宽容一直持一种俯视态度,所以“愧怍”。

    B.老王这个不幸的人, 是可尊敬的,值得赞美的,可是在他生前,作者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充分被感动。这就使作者,在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时,感到十分“愧怍”。          

    C.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的高贵的品格,甚至连感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都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D. 作者的愧怍是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感觉,没有感动。她惭愧、她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感觉。

    4.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人都应善待不幸者。

    B.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C.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D.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上漂(唱)

    老汉心并非铁石块,

    是留是丢几徘徊……

    狗娃(抓住一线希望,急唱快板)

    我比男娃子更勤快,

    能干粗活能挑抬。

    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你桌上只添一双筷,

    我不贪嘴,不挑菜,

    学本事,听安排……

    爷爷呀——

    你收个孝顺的孙女划得来!

    水上漂(唱)

    可怜可爱,

    好灵好乖,

    催人滚滚泪!

    背着狗娃揩……(返身望天三思)

    雁鹅阵阵飞天外,

    炊烟袅袅起楼台。

    我家香烟今何在?

    愧对祠堂祖先牌。

    养儿方能续后代

    女生外向遭祸灾。

    事出无奈,

    快快丢开。

    狗娃休把老汉怪——

    重男轻女自古来!

    水上漂心一横,跺脚踢开女孩,跳上小舟,轻篙一撑,船如箭发,开往下游。

    狗娃沿着河岸追赶小舟,踏进浅水呼唤爷爷,水漫到膝,波涌到腰……

    水上漂回头一看,女孩在水中沉浮!

    水上漂     死丫头,不要命了!

    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

    艺人不愧外号水上漂,弄潮之术极高,迅速救起女孩。

    1.剧中提示“抓住一线希望”具体指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水上漂毫不犹豫地要认“狗娃”为孙女。

    B.水上漂富于善心,在是否收留狗娃上犹豫不决。

    C.狗娃不愿认水上漂为爷爷,想过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

    D.水上漂不想收留狗娃,想让她离开他。

    2.水上漂不想收留狗娃,是因为他认为(  )

    A.狗娃是个女孩,却女扮男装欺骗了他。

    B.狗娃是个女孩,力气弱,不能为他养老。

    C.水上漂认为“养儿方能续后代”,狗娃是个女孩,不能为他传宗接代。

    D.水上漂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变得冷漠,毫无同情心,无论男孩女孩,他都不想收留。

    3.对“狗娃”和“水上漂”的性格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狗娃勤劳能干;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

    B.狗娃机灵懂事,乖巧可爱;水上漂重男轻女。

    C.狗娃知恩图报,水上漂有情有义

    D.狗娃不诚实,女扮男装欺骗水上漂;水上漂冷酷无情,对狗娃的苦苦哀求毫不动心。

    4.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批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B.狗娃经历曲折,渴望亲情,磨难中不改勤劳能干、感恩图报的优秀品质。

    C.水上漂作为民间艺人,遍尝人间辛苦,但劳动人民的心地善良、重情重义的品质熠熠生辉。

    D.写了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奋力相救,表现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

    5.节选部分的人物台词的特点是(   )

    A.语言整齐,雍容典雅。B.幽默诙谐,机智风趣。

    C.通俗浅显,富有情味。D.粗犷豪放,顿挫有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说屏》里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①屏也有大小之分。②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③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④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⑤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1.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引资料   B.作比较   C.举例子   D.打比方

    2.对下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一句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A.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B.承上启下,屏就是挡风。

    C.承上启下,是文雅艺术的展现。

    D.总领下文,仅是艺术点缀。

    3.选文第三段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D  )

    A.只要屏的设置,符合实用,能遮挡视线,做到得体就行。

    B.屏的设置,要考虑安放的位置与作用。

    C.屏的设置,要考虑与整体的相称,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D.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3分)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3分)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C.本文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不同,后者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古仁人看了不同的自然景物后引发出的“悲”、“喜”两种情。

    2.有关本文的语言风格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流利畅达,简洁凝练。B.庄严质朴,音韵和谐。

    C.抑扬顿挫,富于变化。D.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C.本文叙事、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第二段开头从空间和时间连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4.本文所说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为“五大名楼”之一。我们山东的“蓬莱阁”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几首诗词中提到“蓬莱”的一项是(   )

    A.《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C.《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D.《无题》            (李商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敢诘         ②先生文章一时     

    ③汝敢我!       ④他事削其籍以归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书写 共 1 题
  1.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童谣

    生活中很多事需要人们“合作”,请写出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题目自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