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材料阅读 1 题
中等难度 3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阐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在很大程度上纵容犯罪            B. 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C. 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 主张重罪轻罚,轻罪免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化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开始进入近代天皇制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康有为的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保守性和局限性的是(    )

    A.“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B.“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

    C.“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D.“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产生,因为这从理论上论证了。(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B.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沉沦史

    C.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探索史             D.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抗争史

    《海国图志》  《孔子改制考》   《民报》     《新青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大力组织人力物力将东南沿海部分高校、工矿企业和战略物资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此次“大撤退”的重要意义在于

    A.为持久抗战做出了贡献               B.调整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古代有干将莫邪的记载,他们都是铸剑的能工巧匠,这说明了(    )

    A.金属工具出现促进社会分工发展       B.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不可信

    C.中国铸剑水平世界第一,无人能及     D.手工业者具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l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B.191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C.1976年,北京、上海的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896年至1899年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驱使他与“学而优则仕”传统道路告别的社会背景是

    A.中国政府大力扶植私人办厂           B.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办厂自救”成为时代最强音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 26.1∶ 52.1;1962年是33.3 :30.3 :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A. 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 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 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 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图1  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           图2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