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

    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分散性   D. 脆弱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 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年

    1896—1900年

    1913年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时期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 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 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 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示材料为某次国际会议后发布的公报(部分),据此推断此次会议为(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A.消除分歧,维护稳定           B.和平外交,大国风采

    C.独立自主,步入世界           D.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 从欧共体到欧盟

    C. 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 社会经济凋敝

    C. 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 社会道德衰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C. 政府打压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 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东京梦华录》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A. 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   B. 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 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   D. 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 私营手工业衰落   B. 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的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政府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明朝以小农经济为主,见识短浅   B. 明政府重视邦交,不计收益

    C. 日本刀做工精良,信誉良好   D. 明政府振兴官营手工业,引进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B.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工厂制组织形式   D. 垄断及垄断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工厂制度的形成   B. 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垄断组织的形成   D. 殖民体系的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 ①段主要是由于交通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英国在

    ②段的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C. ③④段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向世界扩张的过程

    D. 殖民地消长与世界市场消长同步同节奏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你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材料三1998年,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拉克进行大轰炸。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义发动对阿富汗战争,推倒塔利班政权。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这是美国的“坦克式民主和自由”。

    (1)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企图会受到当今国际上哪些力量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英国棉纺织业中动力织布机台数变化表(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表二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表三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5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