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2 题,连线题 3 题,单选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2 题
  1. 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 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 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 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 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宫殿式的庄园与农人破败的茅屋、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与失业工人绝望的挣扎相互映照。保守党前首相狄斯雷利(1804-1881年)说,“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此后,英国走向了

    A.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B. 自由主义政策退潮

    C. 工人运动日益失控   D. 社会阶层尖锐对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反映出

    A. 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C. 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D. 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安全

    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 王位世袭制

    D. 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B. 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 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D.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

    A. 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   B. 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遇挫

    C. 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他的说法

    A. 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B. 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

    C. 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

    D. 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吴宗国教授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写道,某朝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创新,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它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材料中的中枢权力机构是

    A. 三公九卿   B. 内外朝   C. 二府三司   D. 内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 丞相制度被废除

    C. 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下列史实,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孙中山废除帝制,倡导共和,创建中华民国

    B. 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化解南北对峙

    C. 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

    D. 袁世凯尊孔复古,废除共和,梦想恢复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B. 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C. 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

    D. 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 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 北伐战争时革命军兵临城下

    C.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 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 完善法律程序   B. 突出社会立法   C. 维护国家统一   D. 注重经济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 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B. 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 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

    D. 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 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 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 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 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O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使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有学者认为,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走出“冷战”时期外交困境的重要价值选择。下列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

    C.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

    D. 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7年秋,我国学者即注意到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问题,在上海发起对日问题座谈会。从1948年春起,“反美扶日”成为国统区人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

    A. 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B. 冷战从欧洲蔓延到亚洲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D. 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