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26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    B.荀子    C.韩非子    D.朱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著名学者余英时在《东汉生死观》中写道:“战国文献中‘仙’被描绘为漫游空中的隐居的个人,与人间毫无联系。但在东汉文献中,我们开始发现‘仙’也享受家庭生活,他们不仅将家人带到天堂,而且把在人间的所有动产、不动产也带到天堂”。对这段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战国典籍中仙人超脱尘世,自由自在,折射出民众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厌恶

    B.汉代文献中仙人世俗化,反映出在两汉稳定的社会秩序下民众眷恋现实生活

    C.东汉时道教兴起,为吸引底层民众,在仙道传说中增加了世俗化的成分

    D.汉代商品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学术文化受市民文化影响逐渐走向世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印刷术促进儒学传播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的日益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B.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

    C.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   )

    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人是社会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材料中康德旨在说明(   )

    A.思维方式的变革比政治革命艰难

    B.政治革命需要动员大多数民众的参加

    C.经济发展是进行社会革命的前提

    D.推翻专制的革命需要民众的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各项摘自某世界科技史书籍的目录,其先后顺序应是(   )

    ①西方不亮东方亮

    ②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

    ③近代科学的诞生

    ④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垮掉的一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出现于50年代中叶。伴随其国内繁荣富强而来的是高度的紧张和分裂,统治阶级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症。该流派的作家抵制对外战争及种族隔离,用怪癖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态度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垮掉的一代”流派产生的背景无关的是(   )

    A.种族歧视        B.朝鲜战争

    C.新经济的兴起    D.美苏冷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它以称赞的口吻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主张由私人报纸并以之监督国家行政;主张举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材料评价的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    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    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从中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   )

    A.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

    A.1911年    B.1949年    C.1978年    D.1997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6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材料三  J.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认为:“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欧洲梦”则不然,它强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它所看重的并非是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是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是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

    ——北京大学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本次调查有何特点?并概述其意义。

    (3)指出材料三中“美国梦”与“欧洲梦”共同的思想根源。并比较“美国梦”与“欧洲梦”的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

    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对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燏棻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材料所述改革介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间。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洋务运动有何重大突破,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