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

    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

    D.从现实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权谋之徒,摒弃儒家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

    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D.记录者可能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②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③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A.“人生而平等”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人是万物的尺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位学者说:“明初虽然出现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小说,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流行。一直要到弘治、正德以后,这两本长篇小说才得到迅速的刊刻流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水浒传更是只有嘉靖以后的版本。”这是因为

    A.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

    B.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

    C.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D.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

    D.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奇器图说》是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的是

    ①该书吸收了伽利略研究成果

    ②该书介绍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③后来的中国学者对该书不予重视乃至贬斥

    ④该书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这段话是评价

    A.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主张是

    A.“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B.“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D.“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要去帝制,必除孔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

    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

    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民国十二年孙中山发表一篇演说:“民国成立到今日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没有一天没有变乱。这个变乱不已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简单的说就是新旧潮流的冲突……旧思想是妨碍进步;总是束缚人群的。我们要求人群自由,打破进步的障碍,所以不能不打破旧思想。今天要请诸君来打破旧思想究竟用什么标准呢?大略的讲便是拿一个主义做标准。”孙中山的话表明当时中国社会

    A.各种思潮激荡,新旧潮流冲突

    B.人们普遍信奉旧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成为“标准”

    D.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得到解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欧洲某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的故事。后来一位音乐家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公爵被视为民族英雄,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下列作品中与该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潮相一致的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极为椎崇。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三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怎样的局限性?(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 -1848年之间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虽然这场“双元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此需要评述的仅仅是,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政治和理论工具,无论如何已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做好了准备,并足以让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三  本书叙述的历史是一边倒的历史,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是这个经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大踏步的前进的历史: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代,虽然欧洲资产阶级对全力夺取公共政治统治权力方面还羞羞答答。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革命的年代还没有结束。……这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显然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浇筑了几百万吨的铁,穿越各大洲的绵延铁路,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处女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城市,汹涌的移民潮等等,这是一出欧洲和北美强权主演的戏剧,世界被踩在他们足下。……这段历史也是一场进步的戏曲(进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波澜壮阔、开明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1分)材料中“……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其中“精神发展”具体指的是在欧洲兴起的什么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如何为“这种变革”“做好了准备”?。(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资本的年代”的主要特征。(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进和推动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李丹凤《1978年解放思想对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启示》摘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6分)

    (2)请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3分)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0分)【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3分)

    (3)综上材料,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