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认为,“夫有(史)学而无(史)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簸,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下列选项属于史才的是

    A.孔子用春秋笔法暗贬郑庄公        B.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研究秦律

    C.林则徐搜集当时各国的信息        D.托克维尔对美国内战的预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张载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这表明

    A.世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B.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

    C.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          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豢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

    A. 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

    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抗战,下列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②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③民族工业由华中向西南地区转移       ④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l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A.政党和政府的区别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执政理念的更新              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反映了这一时期

    A.白银外流使欧洲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东方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欧洲殖民贸易加剧了东方的贫困

    D.白银流通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当代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论:“正是德国人在l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这可以说明

    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      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C.德国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        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后,成员参加集体农庄的同时还可以有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是集体经济下的个人经济。读下表《1940—1945年集体农庄个人经济农业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全国农业种植面积(公顷)

    15041.4

    10812.4

    8771.4

    9410.9

    10985.1

    11360.1

    集体农庄个人经济种植面积

    3.0%

    2.9%

    3.0%

    4.0%

    4.4%

    4.3%

    A.苏联领导人认识到个人经济是集体农庄的有益补充

    B.战争年代威胁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的私人经济增长

    C.个人经济增长有利于满足农民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

    D.个人经济是不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民经营的个体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的专业立场对“光荣革命”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大众的版本是: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上台后大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迫害清教徒,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结盟。而以清教徒为主体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则扶植不信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之女玛丽和她丈夫荷兰执政王威廉联合执政。托克维尔在历史研究著作中,把英国人的性格和理性能力等都带进了分析要素。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教授则分析了英国“光荣革命,背后的商业背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各国国王都通过增税、贷款、卖爵位、印币和征用,在有限的疆土上不断扩大王权的经济力量。詹姆斯二世为了应付战争,不断增设新的税种,提高税率,完全绕开议会推进,导致议会怨声载道。政治家和法律学者则再上溯至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不得不订立的《大宪章》,这是封建贵族与王室的政治权力契约,法律规则高于国王个人意志成为社会共识。“光荣革命”后,新国王不得不与支持他们上台的英国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签署了《权利法案》。……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在斗争中妥协,是英国文化模式的显著特色。这种方式和缓、平稳、渐进,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摘编自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就是革命中的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争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和平妥协是芜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共和底线。第二个原则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第三个原则是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权受事。”可见,革命是妥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今天在肯定妥协的价值时,更要肯定更高意义上的革命价值的原因。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的重要“基石”。(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其妥协策略成功实施的原因和积极影响。(1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的。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这新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并且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就人民看来那是最能够促进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的。

    ——美国《独立宣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体现的洛克的思想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国对德国的统一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支持德国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在开始时也是持不积极支持的态度。

    材料二   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l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吴友法、邢来顺《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法对德国统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一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