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非选择题 1 题,连线题 3 题,单选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A.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 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A. 变法图强   B. 民主科学   C. 经世致用   D. 尊孔复古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A. 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B.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 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 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和这一主张基本一致的是

    A. 新文化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 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 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 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顾炎武强调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所谓亡国是“易姓改号”,所谓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这一主张

    A. 强调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B. 否定王朝的认同、强调文化的认同

    C. 利用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权威   D. 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 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C.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D.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全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 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 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 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 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材料二:伏尔泰歌颂理想,推崇文明,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他认为朱熹理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他在《查第格》这部哲理小说中说,中国的“理”或所谓的“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他觉得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这种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使天赋与理性、文明的发展与理性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相统一的“理性宗教”是伏尔泰坚定不移的信仰。

    ——程利田《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兼论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朱熹的哪些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

    A. 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   B. 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

    C. 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   D. 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