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连线题 5 题,单选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固,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 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A. 较好地反映了民意   B. 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C. 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D.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C. 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C.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徽,札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开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

    A. 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C. 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 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武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教育会气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时,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村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等。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蔡元培还先后主持了几次全国教育会议,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建设。其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时于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进行人才开发与智力投资,仍有着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丰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北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仃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l)根据材料,指出朝鲜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