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

    A. 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   B. 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

    C.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   D. 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A. 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

    B. 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C. 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

    D. 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A. 《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 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 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 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 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 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东南亚和香港的靑年学生赴大陆接受高等教育。1954年亚洲基金会成立,经费以美国政府和私人捐助为主,旨在“向亚洲正致力于贏得和平、独立、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个人或团体提供来自美国的私人支持。”并以选择资助方式推动某些香港书院走向联合,于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立

    A. 反映了新中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B. 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需要外部支持

    C. 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   D. 体现了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追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认为:民乱必由官贪,民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而是官的贪污腐败。他来湖北后,首先从整整顿吏治开始,对那些庸官、劣官,或治罪、或撤换。人称赞道:“由于林翼之忠诚,储才之远识,果然使湖北耳目一新,人才之盛冠全国,一时为各方瞩目。”与此同时,胡林翼通过改漕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他对绿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弱留强,经裁撤后的绿营只剩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胡林翼严整军纪,严惩官兵私逃和奸淫掳掠,并以山乡农民、猎户为勇,大力扩编湘军,同时建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楚军。经过胡林翼改革,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史称“湖北新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胡林翼“湖北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胡林翼“湖北新政”进行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