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 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

    C.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 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影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海国图志》指出:“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A. 只主张创办船厂以制造军舰   B. 只求学习外国军事技术

    C.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器物制度   D. 注意将军事技术和民用事业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

    A. 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 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 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 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A.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 “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 “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城市化水平提高   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 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 解释中西盛的原因

    C. 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 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秦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后人对其变法内容及作用却有着较高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时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荆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

    (2)据材料二,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

    (3)结合主要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深入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为其作传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7年8月,日本政府命石井菊太郎率团访美,美国国务卿蓝辛与石井举行了12次会谈,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于11月互换照会,主要内容是:一、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相接壤的地区享有特珠利益;二、美、日两国无意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就是《蓝辛——石井协定》。1922年,美国政府提出《蓝辛——石井协定》与《九国公约》原则不符,要求废止协定。日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1923年4月,两国通过正式换文取消了该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辛——石井协定》被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蓝辛——石井协定》的签订和废止反映的美日在东亚竟争态势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丁日昌(1823.7.7~l882.2.27),字持静,号禹生(作雨生),广东丰顺人。

    1862年积极参加洋务运动,被李鸿章视为左右手。1863年2月,丁日昌改任直隶知州,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开发矿藏,兴办开平矿务局,后扩展为开滦煤厂。1864年,任苏松太道,苦心筹划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次年,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推荐容闺赴美购机器、聘技师,制造厂逐步扩大为江南造船厂。同时还在上海浦东设立炮兵学校,培荞炮兵人才,加强防务。

    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他还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诸如整饬吏治、简兵厚饷、屯军要镇、设立舶司、举办报馆等,多被清廷采纳。

    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潮州先后募款扩建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在丰顺倡办蓝田书院、鹏湖书院,促成同治九年第一批学生留美和光绪三年第一批学生留欧,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

    ——《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

    材料二1875年,丁日昌继沈葆祯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兼署福建巡抚,并赴台巡视,主持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队和洋炮队,架设海底电缆以密切海峡两岸联系。

    1879年后在籍养病欺间,继续关心海防建设,指出日本将南侵台湾,北图朝鲜,以欺引起朝野重视。

    ——据《近代军事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在台湾建设上的贡献,并分析其多种活动的出发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