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是基于(   )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

    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       B.工商业规模庞大

    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以下文字来源于某一著作,“美国人来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这一著作是(   )

    A.《孔子改制考》             B.张之洞《劝学篇》

    C.《胡适文集》             D.《孙中山全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边是一张《万国公报》的影印件,从这张图片可以得到的主要信息是(   )

    A.全球意识的加强   B.纪年方式的巨变

    C.商业广告的时兴   D.维新变法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所示趋势主要体现出(   )

    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100万元

    年份

    银币

    铜币

    纸币

    银行存款

    总货币

    1930

    2200

    287.7

    956.3

    3392.1

    6836.1

    1931

    2271

    281.4

    896.9

    3591.5

    7040.8

    1932

    2289

    275.1

    924.4

    3880.8

    7369.3

    1933

    2275

    268.8

    978.8

    4290.6

    7813.2

    1934

    1995

    262.5

    1108.9

    4620.9

    7987.3

    1935

    1703

    256.2

    1413.5

    5460.1

    8832.8

    1936

    1391

    250

    2438.6

    6394.2

    10473.8

    A.通货膨胀严重                 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崇尚秩序和平衡           D.习惯法影响深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论反映了(   )

    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

    B.罗斯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

    C.新政侵蚀了自由主义根基

    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体制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结束后,英美等国对华武器禁运。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同时,英国也对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主要是经济援助而非军事

    B.战后欧美社会反战运动持续高涨

    C.中国人民反帝运动危害西方在华利益

    D.西方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广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摘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的历史任务及其他》

    材料二     1851年至1914年英国年国民收入、年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根据《牛津英国通史》中有关数据编写

    材料三     19世纪末期,由于英国发展相对放缓,社会贫困状况恶化。中产阶级的社会调查使得人们对英国贫困问题深感震惊,他们认识到贫困的成因不单是因为个人的懒惰,而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由此英国人的贫困观念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新自由主义、社会伦理学,和有机体理论以及费边社思想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也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国家和社会干预贫困问题的必要性,逐渐认识到贫困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予以解决······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为20世纪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学海》2013年1期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一观点的看法,并阐述你的理由。(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英国近代社会经济变化的特点。(7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共同点。(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所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为万世之太平。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一处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要求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6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法国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