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价“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B.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书所述:“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重视姓氏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朝皇帝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是要求“中书门下”应尽何责?(     )

    A. 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 替皇帝草拟政令       D.匡正皇帝的过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魏晋以来,官分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C.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D.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共有陪审员6 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 600人、骑士1 000 人、卫士1 000人、重装步兵2 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 

    A.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B.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C.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D.雅典非常注重法制建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此观点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     )

    A.具有继承性和民主性 B.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C.具有随意性和实用性 D.具有专业性和理论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 万民法的形成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C.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D.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果将中国隋唐科举制与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相比,其作用一致的是(     ) 

    A.实现了选贤任能

    B.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扩大了统治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上有过两次“双元革命”。一次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以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构成的“双元革命”的奇观,另一次是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你认为下列关于这两次“双元革命”的描述不合史实的是(     ) 

    A.17世纪的“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启蒙运动

    B.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是在17世纪的“双元革命”影响下完成的

    C.18世纪“双元革命”中首创民主共和制.

    D.18世纪的“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她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起着消极的作用。而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因此,当时的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

    B.必须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C.必须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

    D.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曾几何“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符合此条件的是(     )

    A.英国议会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C.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

    D.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D.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洪仁玕在某个文件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此规定反映了(     )

    A.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实行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人竹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一等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此场景发生于(     )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      B.甲午中日战争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呈,参议院表决一致推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B.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法律

    C.充分暴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与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相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20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这幅地图最有可能编印于(     )

    A.内战爆发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9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895-1911年)

    D.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写了这样一件事:“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去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似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因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所指那场“政治改革运动”(     ) 

    A.始发地在上海

    B.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C.标志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过“右倾”错误,也曾给中国革命造成过巨大的损失。下列属于“右倾”错误表现的是(     )

    A.曾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国民革命时期主动放弃党的领导权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坚持夺取中心城市

    D.抗日战争时期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43年1月,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取消英美两国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此同时,“关税协定”权最终也被取缔。使英美获得“治外法权”、“关税协定”权益的战争和条约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D.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先进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

    A.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B.提出适时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D.提出暴力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C.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而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同时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规定中加入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这反映了(     )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其主要贡献是(     )

    A.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C.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D.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同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努力的史实。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毛泽东之所以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请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概括出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 “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