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5 题,null 20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2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 原始岩画

    B. 中国文人画

    C. 汉代帛画

    D. 民间绘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马克壵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B.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C. 宋代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D. 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 甲正确,乙错误

    B. 甲错误,乙正确

    C. 甲、乙都正确

    D. 甲、乙都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它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它”指的是

    A. 孔子的“仁”和“礼”

    B. 宋明理学

    C. “大一统”思想

    D. 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老子   B. 荀子

    C. 朱熹   D. 王阳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A. 否定孔孟权威

    B. 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 强调知行合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 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 《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培根曾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D.造纸术的改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展示了古代中国、西方古代科技发明曲线,由此得出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

    A. “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 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 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 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式,能以“传神写照”“随类赋彩”“中得心源”为理论指导的是

    A. “国粹”京剧

    B. 李白诗篇

    C. 绘画技艺

    D. 书法艺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为我国著名的教煌飞天壁画,壁画中飞天衣带飘飞,动感十足。下列画家的作品风格接近于“敦煌飞天”的是

    A. 顾恺之

    B. 王羲之

    C. 吴道子

    D. 郑板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0 题
  1. 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 儒家、法家

    B. 法家、兵家

    C. 儒家、墨家

    D. 墨家、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作揖行礼”的画像曾以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该画像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了世界。下列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范曾国画精品“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的影响

    A. 孔孟之道

    B. 老庄哲学

    C. 韩非思想

    D. 墨家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道德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此话评论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 天人感应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

    D. 三纲五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文字是时代的产物。古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C. “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致良知

    B. 天人感应

    C. “心即理也”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末“异端”思想家李贽,以“童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外在的教条,但他自己却认为:“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下列说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李贽的思想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 李贽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 李贽的思想是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 李贽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下列选项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包含有朴素辩证的认识

    B. 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 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西汉时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

    C. 制墨技术

    D. 活字印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始于宋朝,以后雕版印刷技术不再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B. 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 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A. 重儒学,轻奇巧淫技的传统思维阻碍了中国科技的现代化

    B. 中国的科技注重实用性

    C.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中国没有发展到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D. 中国专制政治是科技进步的政治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士大夫画成为中国古代画坛主流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明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 指南针

    B. 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火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是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制的礼品书《论语》。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 书中主要体现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B. 印制该书使用的字体最早出现于西周

    C. 该字体的风格是笔画详备、线条流畅

    D. 该字体说明汉字已发展为成熟文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郑绩认为:“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有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 “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 “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C.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 “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八大山人作品《孤禽图》,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 注重写实,形态逼真

    B. 讲究布局,气势雄浑

    C.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设计。邮票主图为站在松柏之下、头戴儒巾、身穿儒服、眼神和悦的朱熹和童子在游学传道,背景是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以及武夷山局部风光。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儒学的成熟理论体系。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探究说明朱熹的“新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中西500年比较》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提炼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