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研究的可能性较大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原论》:“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 该奴隶即获得自由, 禁止任意杀害奴隶” “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 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 无故杀戮奴隶的, 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注意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B.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

    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该观点最可能出自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他们”庆祝的应是

    A.光绪帝下诏维新     B.义和团运动兴起

    C.中国同盟会建立     D.中华民国的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紫禁城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开始于七点三十分。走在最前面的是伟大而强盛的俄国,在它之后是年轻的一跃而超过东方各国的日本,之后是一度在亚洲得逞的、现已退后的英国。随后是美国、法国和以其黩武政策在东亚初露头角的德国…”“这场阅兵”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C.一战前列强军备竞赛      D.20世纪30年代的东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