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 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宗法制、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郡县制、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郡县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D.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B.“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C.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D.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右图选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园》,图中左侧手指向天的老者为柏拉图,手掌向地的学者为亚里士多德。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师生二人应该是在下列哪一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

    A.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B.学园应该培养城邦的上层人才

    C.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担任

    D.出色的学者应涉及广阔的学科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袭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袭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

    A.大国霸权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考验,而且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这一时期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政策有(   )

    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3)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1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两个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由主义改革者把文官制度的改革当作限制公共腐败的唯一有效方法,他们希望文官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新一代的文官免受意识形态和党派的影响,把不道德的人赶出政府。他们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上层阶级,大多数是律师、编辑、牧师、教授和商人。他们中很多人拥有继承的财产,天然地不满于粗俗的工厂老板。他们的兴趣是商业和金融业而不是工业。……内战中和第一届格兰特政府期间的腐败丑闻导致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者对旧体制失去了信心,他们把扩大选举权看作是为分赃制铺平了道路。他们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日程来“医治共和党的腐败”。另一方面,60年代和70年代初民主党的复兴使格兰特政府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十分恐慌,他们担心民主党将利用共和党的丑闻来败坏共和党的名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美国文官制度最终在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之后建立起来,它授权总统成立一个道德委员会来为任命联邦雇员的程序订立规则。该法的通过代表了文官改革运动的高潮,其目的是把联邦文官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成为联邦任命的重要规则,其执行方法是“运用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来检验公职申请人的资格”。根据这一原则,录用“最优秀的”人员为政府服务是政府管理中高道德标准需要的保障,对“最优秀的”评价标准不是出身背景或个人财产,而是客观的检验。从此,技术专家逐渐取代政治忠诚成为公共服务的首要资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

    (1)依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改革文官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美国《彭德尔顿法》的基本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顾使深而求之,其中富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夫其众如此,其地势如此,其民材又如此,使一旦幡然,悟旧法陈义之不足殉,而知成见积习之实为吾害,尽去腐秽,惟强之求,真五洲无此国也,何贫弱奴隶之足忧哉!”

    ——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窃计中国即今变法,虽不必遽开议院,然一乡一邑之间,设为乡局,使及格之民,推举代表,以与国之守宰,相助为理,则地方自治之基础矣。使为之得其术,民气不必缘此而遂嚣,而于国家纲举目张之治,岂日小补?上无日民愚不足任此事也。今之为此,正以瘠愚。但使人人留意于种之强弱,国之存亡,将不久其智力自进,而有以维其国于泰山之安。且各知尊主隆民,为人人之义务,则加赋保邦之事,必皆乐于自将。

    —一严复《法意·按语》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的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严复上述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 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 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说在乾清宫皇帝御座边的柱子上,贴着一张条幅,上面用大字写着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三藩,第二件事是治河,第三件事是漕运。在当时这是摆在玄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三件大事。应该说也是那个时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亲赴曲阜祭拜孔子。在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又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典。最后,康熙为孔庙题词:“万世师表”,至今悬挂于孔庙大成殿中。

    经过长城各要塞时,康熙皇帝作出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的决定。他认为,立国之本,在德不在险。……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不必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第一次成了现实。

    ——以上材料摘录、整理自李亚平《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一书

    (1)玄烨为什么视“三藩”为最紧迫的大事?康熙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消除北方边患,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康熙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