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2 题,选择题 13 题,非选择题 1 题,连线题 2 题
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 题
  1.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归国有;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材料反映了

    A. 俄国“二月革命”前人民的要求

    B. “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的措施

    C. “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D. 《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做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3 题
  1. 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恃)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A. 持(恃)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下层

    B. 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组成宗族集团

    C.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D. 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 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 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 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有材料可知,“这次革命”

    A. 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级尝试

    C. 使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 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 “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 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窗体顶端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 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 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

    A. 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

    B. 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

    C. 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

    D. 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 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维护公民平等

    B. 强调法律至上

    C. 限制公权滥用

    D. 追求司法公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 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 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整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圣贤人格”,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

    ——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

    材料二《左转》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

    材料三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与迁移的原因,某学者制作了如下示意图。

    观察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