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圣贤人格”,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

——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

高三历史连线题极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