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1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6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用图画说明故事情节,出现了大量“绣像小说”。这反映了当时的小说

    A. 意在反对封建礼教

    B.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C. 倡导人的个性解放

    D.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这反映出西周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 有教无类

    B. 学在官府

    C. 私学兴起

    D. 百家争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家”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B. 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 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人心。这表明他

    A.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B. 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

    C. 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

    D. 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发明

    A. 注重实验

    B. 均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

    C. 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 不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小农户个体经营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土地过度集中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剑桥中国史》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参与了使中国人西方化的尝试”。这说明《南京条约》的签订

    A. 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

    B.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C. 有利于列强进行殖民掠夺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西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C.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制度

    B. 清朝祖制

    C. 性格怯懦

    D. 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孙中山在1906年12月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这是在解释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和武汉出现了一批艺术家以漫画作为武器进行抗日。下面两图是发表于1937年底的两幅救亡漫画,其用意在于

    A. 反映相持阶段抗战必胜的信念

    B. 暗示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局部胜利

    C.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斗志

    D. 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和警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是指

    A. 长期战争的破坏

    B. 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B.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C.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牛顿力学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空间也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认为“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

    A. 牛顿力学更加能被世人所理解

    B. 相对论革新了牛顿力学时空观

    C. 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了时空观

    D. 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力学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印象画派

    C. 现代主义

    D. 现实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A. 反对君主制度

    B. 抨击君主专制

    C. 主张人人平等

    D. 继承传统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6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3)综合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今中外在人才选择上的共同取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唐宋,特别是宋朝,随着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进入明代,商品经济形成了第三个发展高峰。其中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有些学者甚至断言,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宋代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宋代士林风气》

    材料二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始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的上半年,他以苏联为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邓小平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商品经济的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史实,说明邓小平如何发展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材料二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四大基本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政治实践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初,北方有两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即突厥和吐谷浑。其对隋政权有一定的威胁,时常侵犯隋境……隋文帝主要是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改革,要点是改革府兵的组织系统和兵役制度两个方面。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府兵家属不再跟随府兵调动而流离无定。这样,“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张华腾、张先昌《中华上下五千年》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统计表

    纪念

    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盟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材料二

    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中国在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美国、苏联和英国扮演主角的太戏中跑龙套的小演员……想正确看待那段历史,必然要承认中国是战时同盟国四大核心之一,与美、苏、英三国地位同等……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

    ——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内容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认识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撒切尔夫人上台时……英国的通胀一度高达21%……她遵循货币主义原别,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这实际上是一种紧缩性的需求管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从10%上升到大概12%……撒切尔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场的理论指导下,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措施:私有化,减悦,放松管制以鼓励竞争……她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1979年,英国居民持股比例占7%,但是到了1987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20%……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力。她将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50%,将低收入的耗率也从33%降到了30%。

    这样,到了1982年初,英国经济衰退开始触底,通胀也降到了8%左右。英国的经济随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则进一步降到了4%左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前夕。因此有人评价。是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

    ——摘编自戴险峰《重读撒切尔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调整经济运作机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夫人整顿经济的主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