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耸(sǒng)   绯红(fēi)    驿站(shì)     烂漫(màn)

    B. 解剖(pāo)  迁徙(xǐ)   眼翳(yì)     繁衍(yǎn)

    C. 芦荟(huì)   脊背(jǐ)   文绉绉(zhōu)  深恶痛疾(wù)

    D. 诘责(jié)   绰号(chuò)  教诲(huì)     畸形(j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见   教诲   宽恕   幽默

    B. 翻来复去   禁锢   弥补   譬如

    C. 颔首低眉   遨游   诘责   托辞

    D. 抑扬顿挫   菲红   广袤   摹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勇敢拼搏的勇士?

    D.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书读得好不好,理解得对不对,都需要“实践”这位老师来查收与验证。

    B.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C.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D.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是源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適戍:强迫去戍边。

    B. 等死:坐等死亡。

    C. 旨意:意图。

    D. 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选自他的诗歌集《朝花夕拾》。

    B.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

    C. 《我的第一本书》,作者牛汉。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D. 《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茨威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句子的顺序,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②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③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

    ④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

    ⑤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

    A. ①⑤②④③   B. ③④⑤②①   C. ①②⑤③④   D. ③④①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填空。

    (1)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鸟巢南枝。

    (6) 范仲淹的《渔家傲》抒发词人久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 “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

    ③约己爱民(_______)                 ④悉仰于官(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4.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人品与技术双馨

    邱开金

    ①从中国文化中溯源,工匠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符号,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而且工匠作为各种职业类属中的能工巧匠,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工匠的角色标志也呈多样化。在传统习惯中,职业人往往称之“匠”,即工匠,故有木匠、石匠、铁匠、鞋匠等之称。但在当代,工匠的称谓已经泛化,如设计师、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等都可称之为能工巧匠。

    ②尽管工匠的符号有了很大变化,但传统“匠”的因子仍在。在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认知里,工匠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画像、是活生生的职业者、是行家里手、是技术应用型拔尖人才。

    ③工匠精神是职业人职业人格和态度、职业能力和技术的内化和提升。外显的“匠”到内隐的“精神”,是匠人到匠心的文化凝练,更是人与术的神形贯通。

    ④工匠精神的解读很多,可以说社会有多少种分工,就有多少种特定的职业化精神。但从工匠原型的人到抽象化的工匠精神,不难解读到工匠精神的内核有以下层面。

    ⑤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温州冶金厂早期研造的大型压路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当年参与研发攻关的团队工人总是感慨地说,从设计到制造,从安装到调试,要求工人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数万镙丝部件都要精挑细选。这就是最朴实、现实生活中原生态的工匠精神之诠释。按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精益求精,就是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⑥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崇尚事实、尊重科学、尊重技术。从古代的土木工匠祖师鲁班造锯,到当代的神舟飞船遨游太空,技术的发明、制造的精良,无不是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工匠精神外显性最典型的特征是梦想成真,究其内里其实是“梦”本身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让梦成真的过程和实践必须遵循科学,否则也将一事无成。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融通,是科学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⑦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银行点钞员能“叫板”电子点钞机,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练就这种技术,他们的手指磨去了多少层皮,“泡”去了他们多少业余时间。这类案例很多很多,归结一点,成就工匠,非一日之功。他们敬畏自己的职业,远远超越了为了生计的谋业,职业岗位的责任担当已经成为自觉,职业与人生真正融入到了一起。

    ⑧总之,工匠精神是人与职、业和技的“合金”,是做人与为业、人品与技术双馨。

    (本文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回答:工匠精神的内核有哪三个层面?

    3.文章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工匠精神”在当下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坚实的第一步

    张成新

    那是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当时,我家贫寒,没钱买书。我只能去旧书店偷偷地看书。看书是很有滋味的。尤其看到精彩处,舍不得放下。那天,我正依着书架有滋有味地翻阅一本童话书。突然,书店的灯一暗,我才发觉书店该关门打烊了。多好看的书呀,我望了望坐在那张高高凳子上的老头,他正眯着一双怕人的小眼睛监视着店堂里的动静,手中那本书的巨大诱惑使我灵机一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书往胳肢窝里一夹,偷回家去!

    不幸,我的举动还是被那老头发现,老头那双老鼠一般的小眼睛让我心惊胆颤。他说他要第二天去学校向我班主任反映情况!

    我当时是三条杠的大队长。

    “大队长偷书!”这爆炸性的新闻倘若往学校一宣扬,我的脸面往哪儿搁!人都是要面子的呀。

    当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

    第二天一早,我提心吊胆地去上学,路上,我忽然想到逃学。可是,正当拔脚往小弄堂溜的时候,偏偏让同桌发现,一把拉住我,勾肩搭背地拖我一起走进了校门。

    上午第一节是算术课。上课我一向思想集中,从不开小差。可这一次我破天荒地思想走了神,我的座位靠窗,正对着校门。我的眼睛不时地往校门口的那扇大铁门溜,看看那吓人的老头是不是真的来了。

    “张成新,你站起来!”突然,算术老师严厉地叫我的名字。我怔怔地站起来,不知所措。我第一次受到老师极其严厉的批评。“坐下!”算术老师的声音至今还在我耳际回荡。

    我在心惊胆颤中上完第一节课。

    那瘦小的老头没来。

    他会不会趁我不注意已经走进了校门?我在课间溜到班主任办公室张望一下,还好,没有老头的身影。

    语文课更让人心神不定。我将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时不时地往校门瞅一眼。大铁门紧紧关闭着,没有动静。突然,只听大铁门咯咯地响起来,外面有人擂门,声音惊天动地。我的心也随着咚咚直跳。准是那该死的老头来了!我的心几乎跳出了嗓子,紧张得脸都变了色。大铁门被隆隆地拉开,我几乎听到自己的呼吸。往校门那儿偷偷一看,啊,原来不是老头,而是外出买菜的阿姨,拉着一辆黄鱼车走进了校门。

    一场虚惊。

    到下午放学,那老头始终没有来。

    胆颤心惊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几天以后,作文课上老师出一道作文题《第一次XXX》。我的作文水平在班级里“还可以”,称不上出类拔萃。我凝望着作文题,开始“绞尽脑汁”。写什么呢?《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煮饭烧菜》……一个个题目闪电般在我脑海里出现,突然,我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写写前几天第一次偷书的那件事?不不,不能写,万一写出来,那“天机”不就泄露了吗?那“机密”不就“不打自招”了吗?不不,千万不能写!

    可是,我的思绪总在那儿转,不愿离去。多好的题材,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题材也有巨大的诱惑力。我情不自禁地想写它,不写,好像很难受。后来成了作家,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冲动”或者“写作欲望”。

    终于,我不顾一切,写了一篇作文《第一次当小偷》,我从来没有写得这样流畅,这样舒服,几乎没修改一个字,一气呵成。

    老师的评语让我欢欣鼓舞:这是一篇内容具体生动,感情真切自然的佳作。

    从此,我对作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完整地概括故事内容。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我将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时不时地往校门瞅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不,不能写,万一写出来,那“天机”不就泄露了吗?那“机密”不就“不打自招”了吗?不不,千万不能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那瘦小的老头没来。”“那老头始终没有来。”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坚实的第一步”?作者迈出了怎样的“第一步”?

    5.你有没有像作者这样精彩的“第一次”?你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有小组要研究有关他的典故,以下典故与陶渊明有关的是(_____)

    A.安得广厦千万间   B.不食嗟来之食    C.不为五斗米折腰   D.负荆请罪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幸福,在________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