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填空题 1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中国农耕经济在起源时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碳化粟粒     B.储粮窖穴      C.猪骨骨骸       D.稻谷遗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华阳国志》中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水利工程的功效(   )

    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由此看出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精耕细作        B.具有脆弱性

    C.千耦其耘       D.男耕女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品经济繁荣

    C. 井田制逐步瓦解          D.土地私有制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书·食货志》中曾有如下的描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材料认为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是(   )

    A. 井田制的实施            B. 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C. 自然灾害频繁          D.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该规定表明(   )

    A.清政府加强了对农业雇工、佃农的人身控制

    B.农业雇工、佃农的法律地位得到提升

    C.农业雇工、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

    D.农业雇工、佃农、地主三者间不再有任何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东汉时期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写道:“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由材料可知(   )

    A.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国语》中曾提到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

    A.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        B.春秋时期青铜器应用于农业

    C.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         D. 已经开始运用牛耕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由材料可知(   )

    A.中国麻纺织业的兴盛         B.中国传统丝织业衰落

    C. 棉布因其实用廉价广为流行     D.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产品丰富   B.生产规模大    C.职业世袭     D.分工细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

    A.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出现一些列的会馆 

    B.推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C. 四川地区的商人中间在使用一种纸币

    D.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B.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

    C.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D. “禁商贩,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材料反映了(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C.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D.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平凉府志》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材料中描述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

    A.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清人慕天颜曾讲过;“本朝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见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自一禁海之后,绝迹不见,是塞财源之明验也。”材料中慕天颜认为“海禁”政策造成的影响是(   )

    A.减少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

    C.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D.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史简编》一书认为广州十三的行商巨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然而他们的财富“并不投到对外贸易,而是购置大量的地产”。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   )

    A.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  

    B.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D.商人不愿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西班牙、葡萄牙航海探险队中随船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所到之处,向当地居民宣传那些地方是介上帝赐给基督徒的产业”。材料反映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是(   )

    A. 寻找黄金、香料        B. 弘扬基督教

    C.对航海事业的热爱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虽然他在1492年的航行中没有带回亚洲的香料,但他带回了一些小的黄金样品和个别当地的土著居民,后者向人提供了奴役整个部落的希望。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迪亚士   B.麦哲伦       C.达·伽马     D.哥伦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 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工业革命己经完成

    B.英国殖民扩张兴起

    C. 殖民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D.英国是“海上霸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

    ①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② 英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③ 圈地运动的开展      ④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图中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海外殖民地的拓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了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围绕这个主题大会修建了名为“科学馆”的展览馆,适合陈列在该馆的展品有(   )

    ① 珍妮纺纱机   ② 内燃机    ③ 电话     ④ 计算机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在今天澎湖岛天后宫中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1604年明朝将领沈有容率兵成功地从“红毛番韦麻郎”手中收复被其强占的澎湖岛的事迹。该石碑中提到的“红毛番”指的是(   )

    A.英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     D. 荷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 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浸渭谷地到憧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材料二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 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三  在马可·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四  就整个欧洲而言,1800年左右,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 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在这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史实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7 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衡量1800年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指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此时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脆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在这些困难中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要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 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结合所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