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1 题,简答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描述的事什么制度

    A.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后写的学习心得,正确的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俄国二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的成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要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荀子·儒教》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材料不能说明

    A.王侯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

    C.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

    D.血缘是连结政治关系的纽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的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遭。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族制度

    D.君权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权

    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C.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D.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军事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A.颁布“解负令”

    B.实施陶片放逐法

    C.组成“四百人会议”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权力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A.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

    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C.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许多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以俄为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28年毛泽东说:“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这反映了当时毛泽东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坚持共产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中国战场广大

    B.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时间最长

    C.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兵力的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D.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事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民主制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牌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代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

    影响

    《南京条约》

    “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请回答:

    (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3)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它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