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17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7年海南卷)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适应了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 “科教兴国”的需要

    D. 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 马丁·路德

    B. 俾斯麦

    C. 加尔文

    D. 歌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 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 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 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 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2)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