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单选题 2 题,连线题 5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 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梅因在其著作《古代法》中指出:“罗马自然法和市民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个人’的重视,它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这说明古罗马自然法

    A. 以反对一切权威为其立法宗旨   B. 蕴涵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 要求等级身份让位于个人本位   D. 是孕育政治文明的摇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A. 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 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 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新唐书·百官志》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謼(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这反映唐朝

    A. 城市军事化管理   B. 城市管理严格

    C. 市和坊已经合并   D. 夜市相当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革命的前夜,由于缺乏中央权力,政府当局腐败,常常导致由城市精英管理市政。清政权倒台以后,在长达数月之久的时间里,大多数中国城市实际上是由商会和行会协同管理。这一情形

    A. 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近代化   B. 说明商人的宗族凝聚力较强

    C. 反映出城市管理的系统化   D. 有助于保护商人的共同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A. 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 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 农村生产力出现跃进   D. 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B. 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C. 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 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德国1871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说明1871年宪法

    A. 对德意志各城邦约束较大   B. 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

    C. 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   D. 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是20世纪50年代初和1970年西方主要国家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表。由下表数据可推知

    A. 发达国家间经济差异缩小

    B. 西欧经济一体化成就突出

    C. 欧盟国家经济增速超过美国

    D.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 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 缺少近代化色彩   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 不够系统和完善   D. 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韩非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  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完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正是宪政制度与政党创生的密切相关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糸之争才有可能扩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致最终建立政党。这也表明晚清整个社会的宪政追求正是政党组织生成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岑树海《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韩非子朋党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促进近代“朋党”向政党转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朋党”向“政党”转变的认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恽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43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14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10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20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系,首先要发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恽铁樵关于中医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恽铁樵医学主张形成的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蓝姆迦训练中心设置的最初目的是为1942年5月从缅甸撤退过来的中国残余部队解决住房、部队的恢复、服装、医药和治疗而准备的。1942年7月17日,第一批来到蓝姆迦的中国部队是遭到严重损失的缅甸战役的残余,他们在疟疾、营养不良、缺医少药中倍受煎熬。在蓝姆迦训练中心,纪律和行政管理由中国军官负责,但是技术和训练及军事装备的提供主要由美国负责。数百名中国学生翻译和美国教官配对来教授中国士兵所有的事情,训练科目涉及医学课程和急救示范、指南针、地图的使用、巡逻队的构成、荫蔽地的出击、声晌测试、野外的火力配置等。蓝姆迦所有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一支可以和日军面对面较量,并最终可以获得胜利的现代战斗部队。1942年9月中旬,中国军队从缅甸撤退到印度。这个时候大约有总数9000人来到印度,其中5000人是新38师的,2500人来自新22师,还有1200人是第五军和其他单位的人。蓝姆迦训练中心是最高机密,它的存在直到二战后才透露出来。

    ——摘编自戈叔亚《蓝姆迦训练中心——二战中缅印战区》

    (l)根据材料,概括蓝姆迦训练中心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蓝姆迦训练中心的历史贡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存在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一些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启蒙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评论东方文化,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从材料中概括出一条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信息,分析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分布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糊南、陕西、甘肃等省明代藩王的田地,在农民战争期间,大部分被各地佃农夺回耕种。顺治年间,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的田地主要采取变价的处置办法,即将其变价出卖给原佃农。虽然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田产变价所索取的价银只有数钱以至一、二两每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增再增,以至于原佃农无力购买,大大损害了佃农的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并承认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更名田”。第二年,鉴于更名田内原“废藩自置之地”,“输粮之外,又纳租银,重征为累”,所以“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从而减少了税种。

    ——摘编自陈支平《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实行“更名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实行“更名田”的内容和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