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null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12 题
  1.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 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B. 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C. 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D.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

    A. 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B. 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

    C. 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D. 大力宜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8 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B. 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D.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 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B. 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 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D.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古罗马,法学家提供法律服务所要获得的并非金钱而是政治援助,“对某些工作而言,收取酬金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然而,如果到法庭请求支付酬金,却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说明古罗马

    A. 法学家商业意识淡化   B. 法学家纯粹为公共服务

    C. 法律与政治关系密切   D. 法律的社会普及度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国内标志有“福新”“茂新”等品牌产品也充斥着市场,这些无疑造成了“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

    A. 自然经济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B. 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C. 国内民族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D. 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D. 苏联威胁日益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C.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 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B. 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 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D. 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

    A. 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B. 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 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D. 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这种变化

    A.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C. 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D. 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以下是1861-1884 年总理衡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A. 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B. 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C. 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由官学和私学交替兴盛、相辅相成的。后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由于法律被视为众多维护君主专制工具中的一种,司法始终从属于行政。在学习者心目中,学以致用比探求真理更为重要,他们所追求的是对已有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为日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法者的这种功利追求制约了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成就。在官学中,法律教育始终是传统的阐述式教育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当朝律令进行讲读和解释,阐发案例,然后学生自己诵读、记忆,理解、意会。

    ——摘编自吴秋红《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征》

    材料二 受英国法律教育风格的影响,最初的美国法律教育是开业律师的一项增收的副业,因此美国最早的法律教育有很突出的非官方性。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院校式的法律教育成型。随着美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府领行的法律越来越多,专门研修法律就显得比较重要,长时间的学位制教育迅速发展。法律院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单靠政府资助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函授、夜校性质的。据统计,美国登记在册的法律专科院校有百七十余,每年的在校学生有四至五万人。法学院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编著的讲义教学,教师之间互不监督,平时没有什么往来,只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质量负责。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法律技能的训练,着重善于处理法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契约、民事侵权行为,不动产和人身所有权、托管权、商务法、破产法、公司法、税法、行业规则、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犯罪学、国际法等。

    ——摘编自舒扬《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与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相比,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美国近代法律教育有哪些新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特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亳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中子工通,隋代大儒,生于由南入北的儒学世家。他从小聪慧,又好学上进,受其父兄教诲,学识大长,十五岁即考上秀才,十八岁时,负岌求学,二十岁西游长安,拜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文帝悦而不用。遂“设教河汾,教授生徒,乃续诗书,下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王绩在《游北山赋》自注中说:“此溪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唐初重臣房玄龄、魏征、李靖、杜如晦等人也与王通相识或有过交往。

    王通著有《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中说》之作是他在授徒讲学期间师徒对问之作,以后由其他门人记录保存下来的。王通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之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各取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加以统一;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因时而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通还主张将“道”与“欲”对立起来,提出知命、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方法。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摘编自张俊梅《论隋代大儒王通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韩宏韬《王霸之间:论王通的功业史观》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通的主要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