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这反映了

    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

    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

    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日三教祖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

    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

    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极其混乱

    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迈斯基所著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 1891年至1908年期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六。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

    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辛亥革命后,有些进步知识分子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此种反思

    A.是近代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的产物

    B.切中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

    C.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

    D.对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正确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思想中不少哲学命题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如“实事求是”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矛盾”来自《韩非子》,“相反相成”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这反映了

    A.毛泽东思想主要来自传统典籍

    B.马列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基本符合中国国情

    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

    B.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D.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局限性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与本能。因此他呼吁:“你要成为你自己!”和“重估一切价值”。与尼采的这种思想相吻合的作品是

    A.《长胡子的蒙娜丽莎》           B.《薄雾上的徘徊者》

    C.《收获的十月》               D.《父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事务中的主要活动者,它们却也正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主权、职能和权力……各国政府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资金从他们的国家流出和流入的能力,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思想、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这种情形反映出

    A.超国家组织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发展

    B.经济全球化部分侵蚀国家主权

    C.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破坏白由贸易

    D.经济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梁启超曾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严复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王国维认为:“学问之事本无东西”。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顾使深而求之,其中富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夫其众如此,其地势如此,其民材又如此,使一旦幡然,悟旧法陈义之不足殉,而知成见积习之实为吾害,尽去腐秽,惟强之求,真五洲无此国也,何贫弱奴隶之足忧哉!”

    ——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窃计中国即今变法,虽不必遽开议院,然一乡一邑之间,设为乡局,使及格之民,推举代表,以与国之守宰,相助为理,则地方自治之基础矣。使为之得其术,民气不必缘此而遂嚣,而于国家纲举目张之治,岂日小补?上无日民愚不足任此事也。今之为此,正以瘠愚。但使人人留意于种之强弱,国之存亡,将不久其智力自进,而有以维其国于泰山之安。且各知尊主隆民,为人人之义务,则加赋保邦之事,必皆乐于自将。

    ——严复《法意·按语》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的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严复上述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愚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构建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值得警惕的是,19世纪末国际法中形成的这种“文明”标准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并没有完全消失,甚至有“回归”的迹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明显带有“文明”与“野蛮”的二元思维痕迹;一些学者提出“文明标准的回归”,主张建立一种全球性的新“文明”标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成为“邪恶轴心”,把美国反恐说成是保卫“文明世界”的战争。而且,西方国家以所谓“人权”标准来干涉非西方国家,甚至明确提出以“人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文明标准。这些都是试图将西方“文明”强加于非西方世界的表现,是19世纪末国际法中“文明”标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构建一个由不同文明组成的多元和谐的国际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刘文明《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中的“文明”标准》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法学家对近代“文明”标准界定的基本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明”标准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  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