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D.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2.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虚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B.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时,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凿”,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第五段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你是否同意?结合原文,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张仪列传》

    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能用秦者      柄:把柄

    B.已而楚相亡璧      亡:丢失

    C.共张仪,掠笞数百  执:拘捕

    D.吾弗如也        殆:大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B.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C.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D.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像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江   村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浙江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请对下列词语重新组合,构成本诗的颔联。

    遮   斜风   湿   落日   细雨   断云

    组合而成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在前三联中刻画的画面。

    3.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疑惑不糊涂。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人在生活、思想、行为上受到磨难的目的。

    (3)《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②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B.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C.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D.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B.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面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略。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父亲身患重病而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横线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爬出来,正是清明时节,梯田一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犹如__________,每块田池的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层里。__________,一畦畦平展展,好似神灵于半夜在山上放置的无数面镜子。

    A.节奏均匀的弹拨乐   在梯田晨蓄满水

    B.弹拨乐的均匀节奏   蓄满水的在梯田

    C.弹拨乐的均匀节奏   在梯田里蓄满水

    D.节奏均匀的弹拨乐   蓄满水的在梯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组更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愧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惭愧不安。愧疚,可以让我们“三省吾身”,净化自己的灵魂;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份良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美好。冯骥才说:“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

    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请以“愧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