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null 4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 “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 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 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 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荀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上文表明明朝内阁的设立

    A.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 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

    C. 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 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学者陶煦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D. 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 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 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 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于抗日持久战,国民党把抗战命运寄托在英、美、法、苏各国与中国“共同一致来打日本”之上。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表明两党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 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

    B. 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

    C. 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

    D. 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论十大关系》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4 题
  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十九世纪90年代初,不少官僚地主,既投资新式产业,如棉纺织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 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张太雷在《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中说,“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这反映

    A. 思想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

    C.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新文化运动已经走向终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竞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l万多公里。

    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照片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从图7中提取三幅结婚照所提供的信息,指出其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