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材料作文 1 题,名著阅读 3 题
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宗其香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曾经激情澎湃、     的艺术人生。宗其香注重写生,一生数十次赴祖国各地采风,在大自然中     笔墨,感悟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他的创作能以传统笔墨,参入西洋画法,水墨色淋漓尽致,主客观情与景遇,真善美纤毫    

    A. 一波三折  磨炼  毕现   B. 跌宕起伏  锤炼  毕现

    C. 跌宕起伏  磨炼  毕备   D. 一波三折  锤炼  毕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 “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 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 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             ,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 ③⑤①④②⑥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⑥①③⑤④②   D. ⑥①②⑤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三字含冤忠孝全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   整纪维纲德行服人

    (丁)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A. 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B. 岳飞/文天祥/张衡/韩信

    C. 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D. 文天祥/岳飞/张衡/韩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   B. 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 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   D. 哀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 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 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 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来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

    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2)酾酒临江,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   (杜甫《望岳》)

    (6)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  (《礼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师要娶亲了。

    ②上午遣人到这贴邻的大刘庄来请,来请谁呢?请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虽然你们在城里,老师在乡下,但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也可称得上同学,所以他才请你们。于是,大家便决定去,房东又让在他家寄住的那个知识青年带上他家的一个男孩,一同去了。一到地方,只见门前有一群孩子在细雨中玩耍,都是大人带来吃酒的。

    ③他们进了屋,挤坐在当门。黑洞洞的土坯屋里,依墙坐满了吃酒的人。门前院子里张了油布,做一个大篷,底下放了案板,等着上客。阴着的天,被油布一衬,又有些发黄。油布有些破绽,不晓得使过多少婚丧嫁娶,有碰碎了的雨点洒下来,碰巧溅到脸上,冰凉的,就缩一缩脖子。做新郎的老师只偶尔地露面。他的骆驼绒长大衣里面是新哔叽呢的制服,口袋上还别了一朵红绒花,军帽则换了蓝呢帽。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他出来和知识青年招呼,刚说半句话,就被喊走了,去决定婚仪中的一个什么细节。

    ④天阴,看不出时辰,但凭经验,已是午后。不时有女眷从屋里走到门前,看自家带来吃酒的孩子有没有走远,要不就喊一声,把孩子喊到身边,一起坐着,等着开席。

    ⑤新娘不到,喜宴便无法开席,此时至少也是午后两点了。有一些消息传来,说是新娘的兄弟拦住了,要新郎亲自登门去接,新郎这才起身。既是新郎才起身去接人,那至少还有两个小时才可开席,别人倒没什么,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他们纷纷起身,跺着脚,跨出房门,去四处转转看看。这时候看看,便觉得这小岗上是个贫瘠的村庄,几乎没有青砖房子,连半截青砖的都少见。台子也修得不整齐,房屋便挤簇在一堆,在这雨雾和泥泞中,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树也不多,井呢,有那么一口,井沿铺了些碎砖,不像大刘庄,全是青石板的井台。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站在院子里,看孩子玩耍。

    ⑥已经到下半晌了,估量着差不多了,有人便开始往树杈上挂炮。几千响的炮抖落下来,总有些散的,于是小孩子就有了事做,纷纷去抢那些散炮,哔哔剥剥地放。本来等恹了的,这时又有了些零星的喜气。有人跑来传话,说新娘子来了,坐着牛车,已经到了坝子下。知识青年又进了屋,坐在当门。因等得又饥又厌,一个个木胎泥塑般地发愣。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

    ⑦外面闹嚷着什么呢?闹嚷着地太烂,要脏了新娘子的新鞋。于是就要新郎背新娘子进洞房。也是等得太久,要闹出些花样,才甘心。新娘子起先不肯,架不住众人起哄,只得叫背了。一上新郎的背,新娘扑哧一声笑了,众人又是哗然。外头炮响起了,喜宴终于开席了。

    ⑧等了近一天的喜宴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的局势,连一点馍渣渣都不剩,盘里碗里都是见底的。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那房东家的孩子,有些吃撑了,加上疯了一日,这时已经睡成一摊泥,由那知识青年背着,回家了。

    ⑨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这天太阳很高,明晃晃的,树又绿了,小岗上显得光亮了些。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花生里还掺着枣子和一些碎红纸,是办喜事那日余下的。这回,这几个知识青年看清了新娘子。黑红的鸭蛋脸,眉眼特别浓,果然爱笑,笑起来又非常大方。知识青年等水烧开了,喝了茶,吃了花生,聊了天,在婆媳俩一片热忱的留饭声中,告辞了出来。

    (原载《上海文学》,有删改)

    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2.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文中知识青年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请作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阐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沟通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论语·八佾》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对此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学生对老师有所启发。这段话说明了一点,即诗的语言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诗的含义往往需要解释。可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阐释。

    古代希腊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柏拉图曾说,诗人只有“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菜尔马赫为阐释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界定:把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带入意识的领域。现代的文学批评家不再说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神志不清或无意识创作,却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弗莱就一再强调,“艺术只是表现,但不能直说任何东西”。换言之.文学要在社会上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文学批评和阐释的中介。

    由上面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见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当然,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选自《文学评论》,有删改)

    1.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第二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

    3.文末说文学作品像“无言的花朵”,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3 题
  1.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 《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 《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 《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和黛玉先后来到宝钗处,薛姨妈请众人喝酒时,哪几个人劝过宝玉什么话?劝说动机分别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三处“悲哀”各指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