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null 1 题,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1 题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 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这一变化

    A.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B.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 削弱了罗马法的阶级性   D. 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A. 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

    B. 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C. 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

    D. 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

    C. 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

    D.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7世纪20年代,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无法系统地筹集到资金,便开始采用一系列强行借款措施。但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其筹集到的资金数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短短9年间(1688年—1697年),政府借款的增加超过了一个数量级。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出资人对政府履行承诺的预期大大增强

    B. 《权利法案》赋予了政府更多的筹款权

    C. 立宪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形势的好转

    D. 光荣革命结束了国王横征暴敛的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

    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多速欧洲”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27国通过的《罗马声明》中将欧盟发展方案表述为:“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节奏和程度朝着统一方向共同行动”。这说明

    A. 欧洲一体化破产

    B. 欧盟成员国内部有较大的差异

    C. 大国主导欧盟发展

    D. 国际关系变化影响欧盟政策制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工业化方针提出使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稳定地方秩序

    C. 完善政绩考核   D. 增加政府收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D. 中国近代发辫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这次调整

    A. 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

    C. 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

    D.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B. 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C. 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 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 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铁路20年发展予以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传播近代科学的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1896年以前出版的西学译著,中国人翻译38部,中外学者合译123部,外国人翻译139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学者翻译415部,中外学者合译33部,外国人翻译33部。此时,中国也出现了上海科学仪器馆等很多科学团体,科学传播达到新的规模,传播的途径更宽阔、内容更丰富,国人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科学的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在国民中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史革新《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材料二从1763-1914年,是欧洲获得世界霸权的时期。这期间,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早期的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16、17世纪。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认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情都相形见绌。18世纪后期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互相影响。19世纪末,科学在西方日益重要,它创造了全新的工业,影响了西方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正是科学及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贡献的秘密,来矫正现有的不平衡状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学革命在欧洲近代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