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

    B. 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

    C. 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 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销售,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由此可知,清政府

    A. 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量

    B. 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

    C. 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评估

    D. 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 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初始协议,中国“有机会”在15年后的2016年12月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当前明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和欧洲加强“协调”。这说明当前

    A. 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矛盾冲突

    B. 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面临挑战

    C. 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程度较低

    D. 美不能再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政务依旧能够照常运转,这得益于

    A. 宰相制度的废除

    B. 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C. 君主权力的集中

    D. 六部运行机制的高度程式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A.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 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B. 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C. 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初,英国有202个城镇选区,按惯例每个选区都可以选出两名下院议员。一些“衰败选区”平均一两个选民就可以选出一名议员。相比之下,像伦敦、米德尔塞克斯这些巨大的选区会有成千上万选民,它们也选出两名议员。选区的这种分布表明

    A. 贵族在政权中失去优势地位

    B. 民主选举制很容易受到控制

    C. 资产阶级代议政治形同虚设

    D. 议会选举改革充满矛盾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对袁世凯采取的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上层传统的服饰布料以丝质、印花棉织品为主,且颜色从蓝色到土褐色。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进口总额的60%-70%;又由于毛纺织业主利用议会实行管制政策,“这些织物的需要已对任何能够仿照的人提供了成功和发财的机会”。于是到了18世纪,大众消费市场出现,普通民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色彩图案漂亮的服饰。哪怕是“所有卑微的人也可如寄宿学校的富家子弟一样都可以穿上棉布和亚麻布衣服”。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明中叶后期,江南地区逐渐开始追求罗绮绸维等高级品。至清中叶日常衣料如木棉与麻布等,皆已成了人们不屑用的衣料,人们喜好穿的是绸、纱、锻等高级的绢织品,而冬季崇尚穿着的是狐或貂等高级的皮毛衣料。在衣服的样式上也花样百出,就连帽子与鞋履都追求时髦。当然价格也不菲。这种奢侈消费不但使得社会上对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工艺技术有所改良。而且也造成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的解体,手工业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江南女性的消费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明清中国服饰消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服饰消费相比,近代中国服饰消费的新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既然将货币视为政治经济学的产物,除了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非中性模型外,我们还可以加入两个与制度相关的逻辑关联点,并将此模型改写为:“货币增长→财富重组→阶级结构变化→制度变迁→经济增长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模型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 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 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 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遏制战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指贯穿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争霸全球的国家安全战略。此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即美国是世界领袖,负有“领导责任”。凯南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称为“遏制之父”。他的思想对美国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因此,不能采取直接对抗的战争形式来消除苏联的威胁。遏制战略既是美国针对苏联及其阵营的战略,也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正是由于后一种本质特征的存在,可以说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和已经完全放弃了遏制战略的思维。

    ——摘编自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制定遏制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战略对东亚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