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32 题,非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B. 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 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 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为守令者既不得其职,将欲议其法外之意,必且玩常习故,辟嫌碍例,而皆不足以有为。”对材料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集权过甚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

    B. 地方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

    C. 加强对地方官府监察的必要性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

    A. 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 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

    D. 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2 题
  1. 《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 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

    C. 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

    D. 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 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 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 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科目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说明科举制度越来越受重视

    B. 是社会底层乐于接受的选官制度

    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 从历代科目变化可看出用人取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 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 佃农拥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 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

    A. 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唐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

    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

    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C.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人尚未摆脱边地陋俗           B.秦国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D.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齐民要术》:“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意为窄),劳欲再。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以上材料不能反映

    A.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B.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注意改进生产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忠、孝、廉、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 农耕生活

    B. 传统观念

    C. 儒家思想

    D. 自然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C. 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 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云梦秦简》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由此可见,秦朝强调

    A. 以德治民

    B. 以能取士

    C. 以法治国

    D. 以德课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A. 呈现多元化结构

    B. 农业是其根本点

    C. 小农经济为主体

    D. 农与工商虞并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博弈论中有一个叫“帕累托改进”的经济学概念,意思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下列最可能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商鞅以土地私有取代井田制度

    B. 杨炎以两税法取代租府调制

    C. 王莽以“王田”取代土地私有

    D. 王安石以青苗法抑制高利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 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 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 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 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北方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方

    13%

    24%

    39%

    32%

    50%

    71%

    74%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

    B. 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

    C. 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 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某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从唐诗诗句中分析唐朝历史面貌,下列分析最为恰当的是

    唐诗

    唐朝历史面貌

    A

    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创立了科举制

    B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朝重视城市管理,实行市坊分离

    C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唐朝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D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民族交往影响了唐朝社会生活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太祖宝训·理财》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有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民不废耕,女不废织……使游惰皆尽力田亩’。”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记载了明朝初年的商业政策

    B. 折射出明朝初年经济状况不佳

    C. 体现了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思想

    D. 说明明朝初年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 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

    A. 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

    B. 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

    C. 整顿民风以端正士入学术风气

    D. 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 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

    B. 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 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

    D. 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A. 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 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 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中国的县级机构自唐之后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大抵在2000到2300个,可市镇数量却几何级增多,至清中期,全国已有约二三万个。市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 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 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 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康熙在巡游苏州时感言:“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康熙此言的要旨是(   )

    A.论说清朝统治的历史正统 B.倡导满汉文化的和谐互补

    C.惩戒江南文人和富商大贾 D.矫正江南奢靡的生活习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贡体系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A. 扩大地方的权力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整饬地方的吏治   D. 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