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单选题 17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3 题
  1. 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同治中兴” “同光新政”“自强新政”等,其中最能体现其是回应西方冲击的是(   )

    A. 同治中兴   B. 同光新政   C. 洋务运动   D. 自强新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 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 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 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 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B. 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C. 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   D. 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印刷术的革新

    C. 近代科学的兴起   D. 君主专制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人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当时提出的

    A. 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

    B. 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C. 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

    D. 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南铺网阔, 市晚鬻蔬迟”“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庭树纯栽橘, 园畦半种茶”。这些诗句反映了

    A. 文人具有重农思想   B.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C. 区域农业特色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回顾历史, 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笫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

    A. 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B. 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与震撼

    C. 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D. 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以下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 发动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内阁

    D. 1832年议会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杰斐逊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以下成果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 黑奴贸易已经无利可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午战争以后, 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 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 等。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二者的相同作用是

    A. 防止了君主派的复辟

    B. 有效巩固了共和制度

    C. 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D. 保障了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德国法学家耶利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恒久的征服”。其理由是罗马法

    ①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②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③为国家权力来源提供法律依据,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④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 皇权受到制约

    B. 实行联邦制度

    C. 设立责任内阁

    D. 议会拥有立法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据此可知当时(   )

    A. 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 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 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A. 特蕾莎•梅所在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英国女王的态度

    C. 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齐均田令中, 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 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 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A. 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B. 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C. 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D. 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是由于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分封制从本质上说, 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 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据此,西周的分封制度(   )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从康熙帝开始, 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 1200 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洋务派的一位代表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赋财动以数百计,无非取资于煤炭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电信、丁口税。”这表明

    A. 洋务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 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

    C. 洋务派主张与外国争夺市场

    D. 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演说指出,不能将康有为主张复辟归结为“违背孔教国国民之心理”,他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陈独秀意在

    A. 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B. 阐明用儒家思想治国才能得民心

    C. 为康有为的复辟寻找理论依据

    D. 指出儒家文化与共和制度不相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关税是政府在国境关口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税。 下列对“英国关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 图的解读, 最准确的是(   )

    A. 关税收入上升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B. 工业革命时期关税收入保持稳定

    C. 《权利法案》 颁布阻碍了关税收入   D. 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材料: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 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 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 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 显贵、士绅, 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 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用“PEP” 表达,“P” 代表“plenty”(丰裕), 国家财富迅猛增长; “E” 代表“energy” (能源), 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 “P” 代表“penetration” (渗透), 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 同时, 在收集、 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 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 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 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 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 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 应该记住: 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 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 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 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 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 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 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 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 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 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