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8 题,null 1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8 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发生在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③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十月革命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的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力量。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 北约建立

    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 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B. 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C. 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D. 恐怖主义威胁世界的安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表明

    A. 两极格局形成

    B. 两极格局解体

    C. 单极格局形成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风尚影响最大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 瓷器

    B. 丝绸

    C. 铁器

    D. 青铜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 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 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农家的“织”与“耕”分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洋纱和洋布的涌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目前,中国市场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这一现象表明(  )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

    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 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                D.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70年,一场战争震动欧洲,同时也震撼了旧有的秩序,进而影响了德法两国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对法国而言,此后推动社会变革最激进的一个政权是

    A. 第二帝国

    B. 第三共和国

    C. 巴黎公社

    D. 第四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史料中,不能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

    A.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

    A. 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 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 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 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

    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美苏“冷战”的加剧

    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 曲辕犁   B. 耧车   C. 二牛一人耕作法   D. 铁犁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

    A. 中央集权制度   B. 以农为本思想

    C. 重农抑商思想   D. 聚族而居习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③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A. 主张“向西方学习”

    B.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C. 与顽固派进行论争

    D. 率兵收复新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创办于1907年的宁波“正大火柴厂”,百年内两度宣布倒闭。1913年后,该厂由在日本逗留多年,经办过多种行业,商业经验丰富的徐蕙生开办,逐步走上正轨。以下对“正大火柴厂”走上正轨的客观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

    B. 宁波已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徐蕙生本人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列哪项不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成就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 参加人民公社

    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 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 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明

    全国各地高产丰产的报道

    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A.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A. 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C. 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 “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 “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 “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 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 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号航母

    美国“9·11”事件

    北约空袭南联盟

    (1)你同意材料一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是农业的辅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这一土地制度在所有关系上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的唐朝经济形态是什么?它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这种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

    (1)“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3)“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