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A. 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B.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

    D. 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 往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过度依赖天气变化

    C. 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

    D. 深受自然灾害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载,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竞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这表明

    A. 朝贡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B. 中外商贸往来的密切

    C. 十三行是中外文化交汇区

    D. 中外贸易额数量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

    A. 避免西方经济侵略

    B. 巩固自然经济基础

    C. 稳定国内统治秩序

    D. 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以下认识中,符合整体史观的是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

    D.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观察下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年代

    植茶面积《万亩)

    产簫(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A. 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B.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C. 外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A. 政治近代化

    B. 经济近代化

    C. 军事近代化

    D. 教育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 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 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 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 原有经济体制的彻底瓦解

    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D.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3764

    172

    922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

    A. 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 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 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

    D. 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下面一则当时美国一对母子的对话反映了哪方面的原因“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A.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B. 许多部门的生产严重过剩

    C. 证券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领域

    D. 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 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 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 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斯大林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斯大林模式促成了苏联的腾飞

    B. 斯大林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C. 英国与苏联同是反法西斯国家

    D. 斯大林克服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弊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有人如此评价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论据主要是

    A.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B.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改革陷入困境,苏联走向解体

    D. 从根本上动摇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正式确立

    B. 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而建立的有效机制

    C. 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上个世纪一家英国杂志曾说:“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这段文字说明作者

    A. 担心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B. 抵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否认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 反对欧盟的深化和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 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 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 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 “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 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 “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重商主义理论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 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D.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 丝织业规模扩大

    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 官府垄断丝织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特征,分析19世纪末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3月,美国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恶化时罗斯福当选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此紧要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我怀着祟高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罗斯福说“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了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农业、工北、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1)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材料二: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年,他曾到华盛顿,这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放任不同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应对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巾通论》出版。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