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非选择题 5 题,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坍《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10月9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工业区“德军包围线”的消息,毛译东对此迅速予以反应并于10月12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发表。文中说:“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在以后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被展现出来:1942年11月19日起,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侧转入全面反攻,到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歼被包围的德军;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辞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完成对德军的包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王永明《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光辉典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上述判断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复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十余年一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这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985年《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 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A. 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B.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D.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 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 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3年6月,美国俄美关系委员会曾在美国报界就承认苏联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即63%明确表示赞成苏联;有306家即26.9%表示反对。到1933年10月,赞成苏联的报纸已有1000多家。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

    A. 美国人对苏联政治生活的向往

    B. 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 罗斯福新政超越意识形态束缚

    D. 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迫在眉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 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 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 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万人)

    耕地(万顷)

    耕地负荷(人/顷)

    米价(千文/石)

    1724

    533.6

    80.0

    6.7

    0.575

    1753

    1651.4

    83.1

    19.9

    1.012

    1784

    3283.2

    89.8

    36.6

    1.412

    1820

    4799.2

    95.0

    50.5

    2.432

    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A. 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城镇进程

    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 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 民族危机加剧向各国寻求庇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B. 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 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D. 调整经济任务完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 减少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 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B.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C. 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D.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