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9 题,非选择题 4 题,null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

    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A.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辨证思想

    B. 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 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 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所发生的战争显然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即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全面战争的性质。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

    全面战争,像任何主要的历史发展一样,都有着混合性的结果,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即使如此,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寻求报复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l)根据材料,指出“全面战争”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全面战争”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9 题
  1. (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 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 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急局面,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拿出现成对策,罗斯福上台时心中亦没有一幅“新政”的完整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政府的“自然调节”放任政策,“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材料意在说明罗斯福

    A. 推崇凯恩斯主义

    B. 面对危机束手无策

    C. 新政缺乏实用性

    D. 新政具有应急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上述现象反映了

    A.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A. 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 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 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 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 体现共和精神

    B. 说明司法权独立

    C. 防止专制独裁

    D. 凸显行政权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早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材料二建国初期,1949年,我国失业率为23.6%,灾害性弱势群体统计数字大约4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因此,在救济灾民时,民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卫生、气象等多部门以及人民救济团体、科学研究机关都参与其中;在改造和救济妓女时,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劳动等系统和妇女组织协同作战;在救济资金的筹措上,有财政拨款,也有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和单位自愿捐赠。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要达到既助困又救人的目的,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调控,既要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妓女要参加固定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简历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以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 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浙江省只筹得200万元,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3个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

    ——据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塘江大桥从修建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一局面

    A.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   B. 证明人民资本主义失败

    C. 说明经济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D. 影响一体化的外交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