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 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 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 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 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 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 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 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C. 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   D. 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史·百官志》记载:“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C.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 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 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 “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 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 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其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

    B. 指南针尚未广泛用于航海

    C. 北方少数民族的肆意侵扰

    D. 理学严重束缚了思想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

    (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危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了德国人民身上。成千上万从前线回来的军官们流落街头,他们不时怀念帝国往日的荣光。“钢盔团”、“前线战士同盟”等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之后,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利用了上述情势,乘机兴风作浪。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在希特勒看来,战争不仅是夺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也成为维护“优等种族”的目的。为“彻底解决”犹太人,德国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更建立了遍布各地的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尽管纳粹分子企图销毁证据,但是这些遗址仍保留下来,并成为曾经发生的历史悲剧的重要见证。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直接关联的“历史悲剧重要见证”的遗址的名称,并说明其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初顺治帝汲取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至万历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及乎天启、崇祯之际,因兵增蚀,加派繁兴,貪吏滋奸,民不堪命,国祚随失。良足深鉴”。因此,在全国整顿赋役。顺治三年(1646年),以明万历时赋役旧籍为准,取消所有明末加派,编幕《赋役全书》,到顺治十一年最后完成。《赋役全书》总载地母、人丁、赋税数额及荒亡、开招徕之数等。又造鱼鳞册和黄册,与《赋役全书》相表里。另外,在开征前,还发给花户“易知由单”,作为交纳赋税和验证的凭据。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顺治帝时整顿赋役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顺治帝整顿赋役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