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 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C. 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D. 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 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

    C. 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 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初,苏州每年税米仅十八万石,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增至三十五万石,元符二年(1099年)又增至六十万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对外赔款剧增加重百姓负担

    B.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 君主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江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西欧城市长期为马粪所困扰,当时市内交通主要依靠马车,政府采取很多办法都难以奏效,却随着技术进步最后迎刃而解。该技术是

    A. 火车

    B. 轮船

    C. 汽车

    D. 飞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B. 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C.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02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法律规定:9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他们不能在凌晨6点之前工作,他们睡觉的时间不能晚于凌晨2点。由此可以推断

    A. 工厂主注重保障儿童正当权益

    B. 工业革命中工人生存状况恶劣

    C. 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系出现

    D. 工人罢工斗争赢得了合法权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这表明

    A. 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

    C. 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集体耕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 生产工具

    B. 作战武器

    C. 生活用具

    D. 祭坛礼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

    A. 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西晋的傅玄讲道夫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据此判断,傅玄认为政府应

    A. 维持农商平衡

    B.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贱商而不废商

    D. 抑制私商不抑官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 凸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 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 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 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更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业革命后,世界上日益形成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该学者意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B. 扩大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C. 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矛盾

    D. 形成了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

    A. 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

    B. 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

    C. 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

    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为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的一枚12欧元哥伦布纪念银币,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

    A. 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 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摘编自唐文基《中国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