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3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1 题
  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沫特莱(美)在抗战爆发后的几个月内,和八路军一起行动,将她所经历的事情写入《中国奋起抵抗》(日译名),将很少被报道的八路军的战斗介绍给欧美读者。史沫特莱意在

    A. 强调敌后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 指出中国战区敌后抗日实情

    C. 呼吁欧美国家支持中国抗日

    D.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镇,一个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这一“胜利”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 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制

    A. 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

    B. 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

    C. 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D.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喋血沪淞飚,击寇侵嚣。蹈火赴汤戎百万,三月胶鏖。国破岁明昭,众志铿骁。……”与此诗歌反映事件关联合理的是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此事件以八一三事变为开始标志

    C.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来首次大挺

    D. 期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但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制度不过是皇权的再分配,实际上中书省的官员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门下官署更像是皇帝的收发室。”这段话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

    A. 职权划分

    B. 基本内容

    C. 本质目的

    D. 内在缺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A. 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

    B.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

    C. 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

    D. 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 参考人员多元

    B. 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C. 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申报》刊登近代一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以战争之故,农辍于野,工休于肆,商绝于途。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纷扰浃旬,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生计攸关,剥肤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绕,致生意外干涉。”该电文:

    A. 痛斥了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B. 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

    C. 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可能

    D. 期盼北伐胜利实现南北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 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 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 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B. 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

    C. 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

    D. 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 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 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 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 掀起瓜分狂潮

    B. 要求扩大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希望利益均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A. 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 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 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历史叙述(评价)

    出处

    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汉书》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辛德勇《海昏侯刘贺》

    A. 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

    B. 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

    C. 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D. 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 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 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 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 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宗法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受贵族权力制约的君主政体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记述

    出处

    “日军发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将这场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

    1937年7月12日,《纽约时报》《日军谴责南京政府》的报道

    日本“政商界领袖支持内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1937年7月13日,《纽约时报》

    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

    1937年8月1日,《纽约时报》

    A. 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B. 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C. 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 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在北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惊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

    ——(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

    材料二  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

    ——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根据习近平讲话精神,官方提出“14年抗战”概念,取代“8年抗战”的传统说法。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抗日战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至少提出两点理由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